正文 德甲的中國戰略(1 / 1)

德甲的中國戰略

體育

作者:張力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在拜仁包機從北京飛往上海的途中。於是我開始思考,德甲相比起英超,在海外市場的開發上也落在後邊,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德甲已經在歐洲聯賽積分榜反超英國人,但是在轉播收入上卻相差甚遠。在我的書《這條路》上海讀者懇談會上,有一位朋友問過我關於德甲亞洲市場開發的話題。我的回答很明確,拜仁在這一領域相比起其他德甲俱樂部的優勢,甚至比積分榜的優勢更大。或者可以說相比起德甲俱樂部還在跟隨德甲聯盟的國際市場戰略,拜仁早已走在整個德甲前麵。

《足球周刊》的資深讀者或許還記得2005年秋天的一期拜仁特輯,那是我第一次走進這家德甲豪門。這要感謝拜仁國際總監海格勒的幫助,而當時我的采訪申請發到他手裏的時候,海格勒剛接到魯梅尼格和赫內斯的邀請,來到拜仁擔任這一剛剛設立的職位。而在這之前,拜仁已經在2004年亞洲杯期間派球探細致考察過中國足球。

這一切的工作,拜仁都早就做在其他德甲俱樂部前麵。無論是多特蒙德、沙爾克還是沃爾夫斯堡,亞洲戰略都是在這一兩年才有的事情。我的前同事黃思雋最近在《體壇周報》提到了2007年比勒費爾德在武漢和上海的訪問,其實在出訪之前我就在德甲聯盟辦公室提醒過他們,千萬不要過於樂觀。但是當時德甲聯盟的反應不以為然,覺得一定會引發德國足球的熱潮。結果如何?正如黃思雋寫的那樣,在上海的比賽隻能在申花訓練基地進行,觀眾隻是個位數。

即便是今年夏天,沃爾夫斯堡和沙爾克都早早放出消息要訪華,其實卻是什麼都還沒聯係好。在中國舉辦商業比賽,其實並不像很多德國人想的那麼容易。他們樂觀覺得中國市場巨大,一旦遇到困難立即心灰意冷。一位和德甲俱樂部關係密切的德國朋友也跟我講述了這樣的經曆:漢諾威總對於自己打開日本市場信心十足,當他問俱樂部如果有一天日本球員離開球隊又會如何,但顯然漢諾威壓根沒有想過這件事。

對於海外市場的開發需要有整體策略,這一點拜仁的確領先太多。商業上簽下後台是中國老板的Gigaset,以及恒大冰泉兩家新讚助商,媒體上和CCTV以及新華社日益密切的合作,再加上政府層麵的良好關係,都讓拜仁在未來逐漸貫徹自己的中國戰略打下基礎。相比之下,其他德甲俱樂部幾乎為零,因此即便他們完成訪華,很大程度上也隻能是為了德甲的幾十萬歐元補助罷了。其實德甲俱樂部普遍存在對於中國市場和中國思維缺乏了解的問題,但拜仁有了過去十年的努力,刻意避免走很多彎路。

拜仁在未來將會設立中國辦公室,並且更加頻繁地訪問中國。當然任何戰略都隻能是催化劑,關鍵還是兩點,這便是球場上過硬的成績和有足夠人氣的球星。要知道,拜仁這一次訪華相比起三年前擁有了更多的球迷支持,和2013年三冠王以及2014年世界杯的勝利有很大關係。這一點,拜仁當然會有壓力,但隻是來自自身,其他德甲俱樂部短時間內迅速縮短差距很難,當然如果不立即開始努力,差距隻能越拉越大。

(本文選自:足球周刊2015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