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辦醫應指向康複醫院(1 / 1)

社會辦醫應指向康複醫院

健康

作者:唐鈞

近年來,醫療衛生政策一再為社會辦醫開綠燈。近日,國辦又印發《關於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促進社會辦醫成規模、上水平。

中國目前的醫院確實少。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公布的數據中,每萬人擁有的醫院床位數,中國是42張,巴西是24張,印度隻有9張,發達國家能達到300?600張,世界平均水平為每萬人30張。可見,中國這個指標的數值大於世界平均值和“金磚四國”中的巴西、印度,但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

新興工業國家在醫療衛生設施方麵仍遠落後於發達國家。關鍵是醫護人員數量不夠,中國的情況更是如此。

除了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國際上最常用的衡量醫療衛生事業水平的相關指標還有2個:每萬人擁有醫生數和每萬人擁有護士數。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的相關數據計算,中國“每萬人擁有醫生(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數”為20.62人,“每萬人擁有護士(注冊護士)數”為21.35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計算,34個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每萬人擁有醫生數”平均為30人,“每萬人擁有護士數”平均是78人。這意味著,中國與OECD國家相比,在前一指標上相差1/3,後一個則相差3/4,差距非常大。

此外,中國醫療衛生事業還有一個更大問題:現有衛生技術人員中,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曆的僅占28.5%,也就是坊間所言的“好醫生”、“好護士”不夠。

醫療衛生服務,歸根結底是人對人的服務。如果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把重點放在多辦醫院和增加醫院床位數上,即便社會資本都來辦醫院,但隻見物不見人,有硬件而沒有軟件,有何用?

社會辦醫要想獲得生存和更多的發展機會,不能一味地去投資興辦高等級的大醫院,而應把目光投向康複醫院,並與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通力合作。這樣,不僅能提高社會辦醫投資回報的效率和效果,還能撬動整個醫改。

發達國家醫院的病床數是中國的6?12倍,醫生卻不過多出50%,原因就是發達國家醫院的病床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康複醫院。其實,無論中外,“好醫生”都是稀缺資源。要盡可能地讓高水平的醫生為更多的病人服務,就要使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的病床盡快輪換。可是,目前看來,中國醫院的病床周轉周期至少是美國的3倍。

根據國際經驗,醫療衛生體係應由兩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次是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其職責是對患者進行檢查、診斷、治療或手術,但病人在這裏逗留的時間很短,譬如美國,平均才7天。然後,患者就會帶著醫囑轉移到第二個層次,即康複醫院,接受護理和康複,直到痊愈出院。顯然,這樣的層次更合理。而且,到沒有太多“好醫生”的康複醫院接受護理和康複,還能降低醫療服務成本,在經濟上也是明智之舉。

(本文選自:財經國家周刊2015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