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術前要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
健康
作者:蔡皓東
前幾天,我陪媽媽去醫院看胃病,醫生讓做胃鏡檢查,還給開了很多檢查單子,說是做胃鏡檢查前必須要做的一些常規化驗項目。我一看,其中有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檢查,我當時很不解,甚至很氣憤,我們隻是做個胃鏡檢查,為什麼連艾滋病都要查呢?醫院會不會是為了多收費呢?
讀者小胡
小胡讀者:你好!
像你這樣的疑問其實很多人都有。
現在,醫院在進行手術、胃鏡檢查等介入性診斷治療前,的確都要常規進行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的檢查。這被許多病人誤解,認為醫院亂做檢查多收費;還有人誤解為醫院歧視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感染者,不願意為這些患者做手術。那麼,醫院為什麼要在手術前、懷孕婦女產前、介入性診斷治療前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呢?
防止這些疾病感染其他患者
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都屬於經血液傳播的疾病。輸血和血製品,使用未經規範消毒的內鏡、牙科器械、注射器、針頭、血液透析機是這些疾病傳播的重要途徑。在手術前、懷孕婦女產前、介入性診斷治療前,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這些疾病在醫院內傳播,造成其他患者感染。
我國曾發生過幾起醫院透析室導致的丙肝暴發事件。僅2009年媒體報道的重大事件就有4起:2009年3月,山西太原兩家醫院血液透析的47名患者中,20名患者丙肝抗體陽性;4月,沈陽某醫院腎髒病房多次重複使用一次性透析管道造成病房內丙型肝炎流行;12月,在某縣醫院透析治療的50多例患者中發現了30例丙型肝炎,有19人為透析期間被感染,累計感染率達到32.76%;事件被媒體報道後,安徽省某醫院的不少血液透析患者也進行了體檢,結果發現39例長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也感染上了丙肝病毒。就連醫療設備先進的歐美國家,慢性腎衰竭患者中丙肝病毒的感染率也高達5%~10%。
為什麼血液透析的患者丙肝病毒的感染率這麼高呢?
這是因為,血液透析的患者的治療常常需要頻繁注射、輸血和血製品、血液透析,這些治療都會增加丙肝病毒感染的風險。因此,我國2012年發布的《中國丙型病毒性肝炎醫院感染防控指南》中要求:“進行外科手術及侵入性診療操作(所有涉及外科操作的內科、內鏡以及婦科、產科、牙科等的常規醫療操作)患者在進行操作前篩查丙肝病毒抗體;血液透析患者首次血液透析前應進行丙肝病毒抗體檢測,丙肝病毒抗體陰性者在血透中建議定期(半年)進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篩查。”篩查出的感染者所使用的醫療器械要進行專門的消毒或單獨使用,保護其他患者,防止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在醫院內的傳播。
有人說:“小孩又沒有危險的性行為,為什麼也要查?”“上次手術前檢查過,都是陰性,才間隔一年再次手術,為什麼還要查?”“第一胎孕檢沒有感染,剛剛過2年再次懷孕為什麼又查?”
給您講個真實的故事。
2015年年初,媒體報道了一位5歲的福建女孩因接受先天性心髒病手術輸血感染艾滋病的事件。這個女孩在2010年出生8個月時,在福建某醫院接受先天性心髒病手術治療。患兒在手術治療期間,曾先後輸過8位獻血者的血液。手術後女孩一直發燒,誰也沒有想到她會感染艾滋病。2014年,女孩再次到醫院治療,檢查發現她艾滋病毒(HIV)抗體陽性,後確診為艾滋病。經過追查,女孩的父母均未感染艾滋病,排除了母嬰傳播感染的途徑;而追查到當年的一位獻血者為艾滋病感染者,但他當年獻血時的血液檢查結果合格,因此專家認為女孩很可能是輸注了艾滋病感染的“窗口期”血液而導致感染。如果不是第二次手術前進行檢查,她的艾滋病感染仍不會被發現。如果需要再做一次手術或介入性診斷治療,而沒有進行這次的術前檢查,那麼她就很有可能與非感染者共用一個心髒體外循環機或其他非一次性的醫療器械,就有可能造成艾滋病的醫院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