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中華養生思想
健康
作者:鬱鵬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養生思想可謂源遠流長,這些思想的繼承發展,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的養生文化。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奠定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根柢的偉大之作。《道德經》中有很多關於宇宙天理、修身養性的論述涉及到養生。從某種程度上講,《道德經》就是一部“養生經”。
莊子是先秦時期著名的養生家。在《莊子?養生主第三》中,莊子以庖丁解牛為喻,主張養生要“依乎天理”。莊子不僅崇尚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虛靜之觀,而且還崇尚像彭祖那樣導引吐納、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他在《刻意》篇中說:“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先秦養生術的集大成者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它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也是一部精彩的養生著述。開篇《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明確提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養生原則。不僅如此,書中還特別強調天人合一,指出養生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些論述都成為日後中華養生學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和根本原則。
秦漢時期,我國養生學有了很大發展。《漢書?藝文誌?方技略》、《淮南子》、《論衡》都涉及到養生。三國魏晉南北朝時,道家養生術受到追捧。《黃庭經》和《養生集要》是這一時期養生思想的重要體現。另外,北齊顏之推著的《顏氏家訓》中的《養生》也很有價值。
隋唐時期的養生學著述首推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千金要方》的卷二十七是論述養生的專卷。其中的《養生序》、《道林養性》、《居處》、《按摩法》、《調氣》、《服食》、《房中補益》等都是很好的養生著述。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為孫思邈在《千金翼方?養性》中提出“養老大例”,在唐代之後,特別是宋以後,養生學研究才從零散的論述轉為係統的專論,研究的重點也轉向老年養生。
《養老奉親書》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老年養生專著,是宋代陳直根據多年的研究體會及唐以來對老年養生的研究成果著作而成。該書對老年人保養、飲食調治、用藥宜忌及老人護理等問題均有論及,提出了老年人的“七養論”,即:“一者少言語養內氣,二者戒色欲養精氣,三者薄滋味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髒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還繼承發揚了《黃帝內經》以來的四時順養思想,提出四季養老論:“當春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當夏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當秋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當冬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鹹而增苦,以養心氣。”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老年養生學的內容。該書的元刊、明刊等版本中刊行者皆署以“居家必用本”,並且還傳至朝鮮和日本等國,可見影響之深。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彙集萬曆以前養生成就,分為清修妙論、四時調攝、起居安樂、延年卻病等類別,提出“節嗜欲、慎起居、遠禍福、得安樂”等養生方法,可謂是我國曆代養生經驗的總結積累。此書自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刊行後,頗受歡迎,到解放前已刊行過五次。
明代禦醫龔廷賢對老年養生也有不少貢獻,在《壽世保元》中不僅輯入了許多前人的養生理論和方法,而且搜集了大量延年益壽的秘方,並將其精妙者編成口訣,廣為流傳。更為重要的是他寫了《衰老論》,對衰老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使這一時期的老年養生保健學不僅在方法上豐富多彩,而且在理論上也獨具特色。
明代另一位名醫龔居中在所撰的《五福萬壽丹書》和《紅爐點雪》中,認為老年人安養、延齡應從居處、調攝、保形、節欲、按摩、功藥等六個方麵人手,並詳細地記錄十幾種引導方法。此外,在明代的《洪梗輯刊》、《壽養從書》,清代的《壽養秘訣》、《養真集》等書中,也有許多老年養生學的內容。
清乾隆年間,著名養生學家曹廷棟撰《老老恒言》五卷。卷一為安寢、晨興、盥洗、飲食、食物、散步、晝眠、夜坐;卷二為燕居、省心、見客、出門、防疾、慎藥、消遣、引導;卷三為書室、書幾、坐榻、杖、衣、帽、帶、襪、鞋、雜器;卷四為臥房、床、帳、枕、席、被、褥、便器;卷五為粥譜,主張老年人從節飲食、調精神、慎起居、輔導引等方麵入手養生保健。
(本文選自:科學養生2015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