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前外軍彈道導彈動力技術發展分析
軍事
作者:呂琳琳 王慧
動力技術是導彈武器的核心技術之一,是導彈實現遠程打擊、提高運載能力的基礎,動力裝置的性能直接影響著導彈武器係統的作戰能力。2015年1月,美國聯邦商機網站發布了題為《未來陸基戰略威懾係統信息征詢書》的政府公告,確立了新一代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的初步方案,對分係統提出較詳細的技術要求,該導彈未來將替換現役的“民兵-3”導彈。新一代導彈的推進係統設計重點包括:備選推進劑的進一步評估、備選殼體的評估、噴管結構和控製係統的評估、推進劑老化和狀態監測性能的評估。1月31日,印度進行了射程可達5000千米的“烈火-5”導彈的第三次試射,也是首次機動發射。3月,俄羅斯國防部完成對新型RS-26“邊界”洲際彈道導彈試射結果的分析,並認定其成功。“邊界”導彈采用高性能固體燃料推進和陸基機動發射,可攜帶高超聲速再入飛行器。隨著世界主要國家彈道導彈發展改進計劃的逐步推進,2030年前,外軍彈道導彈動力技術的發展將達到一個新水平。
外軍彈道導彈發展概況
美國
美國實戰部署了450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和288枚“三叉戟-2/D5”潛射彈道導彈2種戰略彈道導彈。目前,美國正在推進戰略彈道導彈的延壽改進工作,並論證研製下一代陸基型號和海基運載平台。為滿足2030年之後陸基戰略核威懾能力的需求,美國在2011年啟動“未來陸基戰略威懾力量”項目的相關研究。“三叉戟-2/D5”潛射彈道導彈也在實施關鍵部件特別是電子部件的現代化改造,改進後有望服役到2042年。
俄羅斯
俄羅斯已建立了完善的陸基、海基戰略彈道導彈體係,以及以“伊斯坎德爾”係統為主力的戰術彈道導彈體係。目前俄羅斯實戰部署了5種型號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即SS-18“撒旦”、SS-19“短劍”、SS-25“白楊”、SS-27“白楊-M”、RS-24“亞爾斯”。同時還部署了3種型號的潛射彈道導彈。為了適應美國未來不斷完善的高超聲速武器和導彈防禦係統,俄羅斯正在開發固體和液體型號相結合的下一代戰略彈道導彈,同時將退役所有蘇聯時期的洲際彈道導彈,“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的多種改進型號將成為俄羅斯洲際彈道導彈力量的骨幹,新體係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將優於現有係統。
法國
法國目前部署了4艘“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攜載M45或M51潛射彈道導彈。M51潛射彈道導彈將是目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法國戰略導彈核武器的主力。法國將采取多種措施加強潛射彈道導彈力量建設。
印度
印度正在建設“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體係,目前僅陸基彈道導彈係統初步具備中近程打擊能力,已構建射程銜接、固液並存、核常兼備的戰術彈道導彈體係。目前印度戰略彈道導彈包括:射程2000千米的“烈火-2”和射程3500千米的“烈火-3”中程彈道導彈,正在發展“烈火-4”、“烈火-5”遠程型號和“烈火-6”洲際型號。戰術彈道導彈主要包括“烈火”係列中的近程型號(即“烈火-1”)、“大地”近程導彈係列、“普拉哈爾”近程導彈係列。
朝鮮
朝鮮的彈道導彈以陸基為主體,平台和用途單一,整體作戰能力不足。朝軍目前主要裝備了射程2500千米的“大浦洞-1”中程彈道導彈,最大射程4000千米的“舞水端”遠程彈道導彈,正在開發“大浦洞-2”等遠程型號。朝鮮現役戰術彈道導彈主要型號為射程320千米的“火星-5”導彈、射程500千米的“火星-6”和射程400~1300千米的“勞動-1”導彈。
當前外軍彈道導彈動力技術的發展水平
目前,世界主要國家的現役戰略彈道導彈幾乎全部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如美國的“民兵-3”、“三叉戟-2/D5”,俄羅斯的“白楊-M”係列,法國的M51等型號。這些導彈采用的發動機機動性強、發射準備時間短、可靠性高,可顯著提高導彈武器的生存能力和作戰效能。另一方麵,性能較低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仍應用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而性能較高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繼續得到俄羅斯等先進國家的青睞。目前,美、俄等軍事技術先進國家均采用高性能碳纖維複合材料殼體、硝酸酯增塑聚醚(NEPE)高能推進劑、三元乙丙橡膠(EPDM)絕熱層、全軸擺動柔性噴管、複合裙結構等技術,使其典型戰略彈道導彈的發動機總體性能達到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