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火中的文物悲歌
旅遊
作者:李自君
近年來,隨著中東局勢的惡化,極端組織不斷湧現,他們屢屢發動令人發指的恐怖襲擊,不僅造成大量平民傷亡,還致使許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古跡慘遭塗炭。更為可怕的是,他們不但沒有消停之意,反而變本加厲——數年之內,已有無數文物古跡毀於戰火,麵對這樣的浩劫,國際社會似乎束手無策,一邊不懈地努力保護文物,一邊卻眼睜睜地看著它們消失……
2015年2月26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發布了一段長達5分鍾的視頻。視頻中,極端分子強行闖入伊拉克北部重鎮摩蘇爾的博物館,用大錘和電鑽瘋狂搗毀了眾多館藏的古代文物;一周後的3月5日,“伊斯蘭國”將大型機械開進古城尼姆魯德,大肆搶掠、摧毀遺址內的文物,然後將整座古城夷為平地……太多不可複製的珍品,從此灰飛煙滅。事件發生後,國際社會一片驚呼,伊拉克學者譴責說:“‘伊斯蘭國’正在試圖消滅伊拉克的曆史。”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表嚴正聲明:“這樣的戰爭罪行,代表了對全人類的攻擊。”
當伊拉克的一係列文物遭到毀滅時,同為中東國家的阿富汗,卻終於迎來了文物毀壞後的福音: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當年被塔利班炸毀的巴米揚大佛的修複中,2015年6月,中國修複人員利用三維光影技術1:1投映出了佛像,德籍阿富汗文物古跡專家看後感慨道:這應該是巴米揚大佛最真實的影像。多災多難的中東地區,戰火中的文物悲歌一直在上演……
“伊斯蘭國”暴行代表了對全人類的攻擊
此次被“伊斯蘭國”毀滅的文物,大多誕生於公元前6世紀至8世紀,其中最古老的文物可追溯至公元前2500年,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因此,有考古專家形容極端組織的做法簡直就是文化浩劫,造成的損失無法計算。
“伊斯蘭國”毀滅摩蘇爾博物館,世界一片唏噓。當世人還在為此感到遺憾的時候,不幸的事件再次發生。一周後,氣焰囂張的“伊斯蘭國”將魔爪伸向了下一個目標:古城尼姆魯德。
3月5日,“伊斯蘭國”對亞述古城遺址尼姆魯德(Nimrud)發動襲擊。這一次,他們將大型機械開進了現場,大肆搶掠、摧毀遺址內的文物,然後將整座古城夷為平地。一名伊拉克學者譴責說:“‘伊斯蘭國’正在試圖消滅伊拉克的曆史。”
尼姆魯德建於公元前13世紀,位於伊拉克北部重鎮摩蘇爾以南30公裏的底格裏斯河沿岸,曾是亞述帝國的首都之一,也是現今伊拉克最著名的考古遺址之一。雖然古城遺址內發現的諸多文物已在早前被移至巴格達和海外的博物館中,但遺址中仍藏有大量珍貴文物,因此成為極端組織攻擊的目標……
但是,暴力還沒有結束。
就在“伊斯蘭國”鏟平尼姆魯德亞述古城遺址僅僅兩天後,他們再次將魔爪伸向了另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哈特拉古城(Hatra)。位於摩蘇爾西南70公裏處的哈特拉古城,曾經是帕提亞王國的重要軍事堡壘,也是阿拉伯王國最初的首都,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曆史上的哈特拉古城堅不可摧,在公元116年和198年兩次成功抵禦了羅馬人的入侵,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卻不幸毀於“伊斯蘭國”武裝人員之手。
麵對“伊斯蘭國”對人類文明犯下的種種罪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表嚴正聲明稱:“這樣的戰爭罪行,代表了對全人類的攻擊。”但是,即便麵對國際社會紛至遝來的譴責,“伊斯蘭國”依然我行我素,充耳不聞。一名伊拉克考古學家說:“他們摧毀的不僅是伊拉克的遺產,也是全世界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