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不要快速回答孩子的問題
陪孩子發現問題、探討問題,但是應由孩子自己解答問題,因為答案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練習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他才能享受發現事理的喜悅。
阿弟4歲時,家門口新訂製了一個大魚缸。那時午後的太陽正斜照著,阿弟開心地向著魚缸走去,突然,阿弟指著倒映在地上的彩虹說:“媽媽,你看,亮亮耶!”講得有深度一點是說:“怎麼會有這種現象?”媽媽也充滿疑惑地問他:“真的耶,好奇怪喔,它是怎麼來的?”阿弟轉著他的小腦袋,看著看著,然後說:“是太陽公公讓它亮亮的!”媽媽問:“為什麼呢?”阿弟說:“對呀!太陽公公照到水裏麵,水再照到地上呀!”雖然阿弟不懂反射的原理,但是他已經在思考、觀察並且推理,無形中已經啟動了大腦的運作,為他日後培養對抽象事物的學習和觀察能力做了很好的準備。
上文中的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發呢?
每次你的孩子向你提問題時,你都是怎樣應對的?
孩子若問得多了,你有沒有不耐煩的表現?
你經常鼓勵孩子提問,啟發他思考嗎?
美國一位科學教育學者羅維在11歲時,跟著科學班去參觀普林斯頓大學。他在噴水池前碰到當代第一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伸出手指上下晃動,有好幾分鍾,然後轉過頭來問羅維:“你能這樣做嗎?能看出一滴滴的水珠嗎?”
羅維模仿愛因斯坦,伸出手指上下晃動。忽然間,噴水池的水柱似乎凝住了,成為一滴滴的小水珠。兩個人站在那兒有好一會兒,練習頻閃觀察術。
愛因斯坦要離開時說:“千萬別忘記,科學隻不過是跟這差不多的探索和樂趣。”
隨後將近半個世紀,羅維致力於把愛因斯坦這句話轉告給全世界的大人和兒童:“兒童本來是天生的科學家,直覺渴望研究周圍的世界。你不需要許多科學術語或昂貴的實驗儀器,隻需跟他們一起尋根究底就行了。”
不要總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孩子的心靈深處絕對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齡的孩子常常會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問題。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孩子上小學時,在班上成績很好,但是,上初中和高中後成績下降,這種例子屢見不鮮。反之,有的孩子小學成績不太好,進中學後成績斐然的亦隨處可見。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更為常見。
這是為什麼呢?一些孩子成績下降了的父母更是為此事迷惑不解。“乖乖的一個孩子,怎麼突然趕不上進度了?”這其中的奧妙,或者說,事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學功課比較容易,隻要順從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能獲得好成績。初高中課程難度逐漸加大,需要個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這時是孩子本人的意誌,而不是父母的意誌,父母便無法再左右孩子成績的好壞了。這是因為單純的死記硬背已不能解決學習中的一切問題,學科的功課越來越多地要求孩子們獨立思考。因而孩子對所學的課程不感興趣,不肯動腦筋,就會學不懂、學不精,更不要談做作業了。反之,如果孩子對新鮮事物能抱有強烈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會去自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