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鼓勵孩子成為探路者而非模仿者
父母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不要總是對孩子過度保護,不要過分強調培養“聽話”的孩子,而是應鼓勵孩子多去探索去實踐,培養孩子的冒險精神。
一家三口正在不聲不響地吃飯,孩子突然開口說:“我找到了一個鳥窩!”
母親抬起頭,瞪大了眼睛,父親也聚精會神地聽兒子說話。孩子很高興,指手畫腳地講了起來。他說,今天下午趕著羊回家的路上,看見一隻金翅雀從一棵大白鬆樹樹冠裏飛出來。他就在濃密的樹枝裏搜尋,終於發現在高處一根樹杈上有一團烏黑的東西。
他把羊拴在樹上,開始往鬆樹上爬。巨大的鬆樹又粗又高,他那小小的身子緊緊貼在樹皮上,慢慢往上挪動,每一回都要分兩次進行:先用胳膊抱住,接著兩條腿盡量往上蜷,最後才停下來,四肢牢牢抓住堅硬的樹幹,用了很長時間才爬上去。
父親和母親都驚呆了,誰也沒有吱聲。就這樣,兩個人戰戰兢兢、一聲不響地聽著,仿佛看見:兒子爬到樹上,用兩隻天真的眼睛看著鳥蛋——窩裏僅有一個鳥蛋。他拿起鳥蛋以後非常高興,情不自禁地吻了一下。蛋殼得到了孩子嘴唇上的這點熱氣,突然從中間裂開了,裏麵露出一個還沒有長羽毛的金翅雀。
隨後,兒子滿懷憐愛地把小鳥放到毛茸茸的鳥巢裏,從樹上下來了。他心裏非常高興——發現了一個鳥窩!
世界充滿了機會,兒童充滿了好奇。家長要重視保護孩子的冒險精神,鼓勵孩子做探路者,而不是模仿者和追隨者。想想你在平時是不是有過類似情形:
限定孩子出去玩耍的時間,並告誡孩子不能夠亂跑亂碰。
孩子對自然界陌生的事物感到好奇時,會情不自禁地去嚐試,這時你會顧慮產生危險而禁止孩子去冒險探索未知的事物。
不讓孩子冒險,就不能使其渡過人生的大危險。來自現實教育的報告指出,小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很差,不能用刀削鉛筆,上版畫課時,讓孩子帶雕刻刀,馬上就把手劃破了。削鉛筆乃是電動的,玩具也多半是塑料製品,沒有必要自己用刀做玩具。
但是,如果人一次也不體驗危險,也就不會產生回避這種危險的智慧。這或許有些誇張,但是可以說人類的曆史就是反複與這種危險進行鬥爭的曆史。
例如孩子喜歡爬樹,在父母看來這是一種危險,而對孩子來說卻是有價值的危險。首先,孩子可以看到樹的整體,判斷自己是否能爬上去。如果認為能爬,就會想到下一步的方法,確定從何處往上爬,那個樹枝能否支撐自己的體重,需要確認的項目很多。這樣,當孩子根據自己的印象判斷能夠爬到樹頂時,便決定進行實際爬樹,當然有時也會從樹上掉下來受傷。但是這是由於自己的判斷不得法而產生的失敗,這將成為下一次成功爬樹的反麵經驗。
然而,現在的孩子們幾乎沒有得到嚐試這種錯誤的機會了,用一句話來說,這就是父母過於保護的結果,是由於小型家族化與出生率下降,孩子的人數減少,父母對孩子過於關懷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