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與經濟發展:雞與蛋之爭
專欄
隨著兩位數年均增長目標的持續實現,中國堅持認為經濟增長離不開城市化進程。政府已經把城市化作為其調整經濟平衡長期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支柱。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政策製定者們有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那就是雞和蛋的關係:到底是城市化促進了經濟增長還是經濟增長推動了城市化?在今年7月份發布的一篇文章中,兩位學者認為,應該是經濟增長帶動了城市化。
這兩位學者分別是亞洲發展銀行的萬廣華和倫敦經濟學院的霍夫曼,他們想要探究的不僅是經濟增長對城市化的影響,還有對工業化和教育的影響。此外,他們在尋找和搜集證據時,並沒有把相反的因果關係考慮在內。因此,他們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對於中國來說,還有許多令人質疑的地方。
與此密切相關的一個事實就是,在城市化中,中國現在已經不像從前那樣把賭注下在農村上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張立群近日發言說,從工業化和城市化中獲得的增長勢頭將支持我們國家經濟穩步前進。
不過,高層領導人中,現任總理李克強最認同這一觀點,還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說明。在中國理論刊物《求是》5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上,李克強詳細闡述了他的觀點,他寫道:“中國城鎮發展迅猛,能提振投資和刺激消費,在擴大內需上發揮了顯著作用。”
他的理論不隻是一個簡單“城市化帶動經濟增長”的設想。就目前中國的形勢而言,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去相信他會做出點成績來的。我們並不是想依靠城市化直接推動經濟增長,而是希望它能夠提供經濟中的消費比例,這也是中國整體重建工作中的一個核心目標。
在文章的總結部分,李克強總理向人們展示了一組數據,即2010年中國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高3.6倍。也就是說,每當一個農村居民遷居到城市,就會帶動大約10000元的消費增長。他預期每年將會有1000萬農村人口流向城市,這兩個數字相乘的結果就是超過1000億的消費總額,也將相應地創造出更多的投資機會。
無論有沒有政府的鼓勵,城市化進程一直都在飛速向前。2011年年底,中國在曆史上第一次突破了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紀錄。而在1980年的時候,城鎮人口隻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而當政策對前進步伐產生影響之時,無論政府做什麼,穩健的城市化進程幾乎肯定會繼續下去,縱使那些一直支持中國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學者都對這一進程的推進速度持謹慎態度。在2005年一份題為《中國城市太小?》的論文中,美國布朗大學的歐振中(ChunChung Au)和J. 弗農·亨德森(J. Vernon Henderson)總結說,許多中國城市的規模“明顯偏小”,而這在生產力和工人收入兩方麵給經濟帶來損失。然而,他們也謹慎地解釋了這一觀點:“在此的建議並不是要在一夜之間讓所有城市的規模急劇擴大。”不管事實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都必須始終將雞蛋小心翼翼地放進籃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