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內心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這句經典教育名言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他在向天下所有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們傳達著一個信息——“我們”應該給兒童的需求提供養料。
那麼要通過什麼方式提供呢?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鼓勵孩子,激發出他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培養孩子自信、自尊和自立等優秀品質。
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些經驗,能夠給父母們一些啟發,因為我的親身體驗告訴我,當你不斷地去鼓勵自己的孩子時,奇跡就會真的發生在他身上。孩子是父母最珍貴的寶藏,我們從他們身上汲取到幸福和快樂,同時又在他們不斷地創造中體驗著成功的快感。
有一位母親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就對她說:“你的兒子有多動症,他連3分鍾都無法安靜地坐下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回家的時候,兒子問她:“媽媽,今天老師說什麼了?”
她鼻子一酸,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因為隻有她的兒子在班裏表現最差,但她還是對兒子說:“老師今天表揚你了,還說你原來在椅子上坐不了1分鍾,現在能坐3分鍾。其他小朋友的媽媽都羨慕媽媽呢,因為全班隻有你進步了。”她兒子那天晚上第一次沒讓她喂飯,而且破天荒吃了兩碗米飯。
這個孩子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在家長會上對他的母親說:“全班50名學生,你兒子的數學成績排在第40名,我們懷疑他智力有問題,你還是帶他去醫院看看吧。”聽完老師的話,她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下來。但是回到家,她卻對兒子說:“今天老師對我說,他對你充滿信心,還說你不是個笨孩子,隻要學習的時候再細心一些,一定能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考了第21名。”
原本有些沮喪的兒子一下子綻開了笑顏,黯淡的神色也一掃而光,第二天還早早地去上學,學習也比之前更加努力了。
兒子上初中的時候,這位母親又去參加了家長會,而且有些尷尬地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總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點到。可直到家長會結束,老師也沒有點兒子的名字,她有些奇怪地去問老師,老師對她說:“如果考重點高中的話,依你兒子現在的成績有些危險。”
她驚喜萬分地走出了學校,然後對一直在門外等她的兒子說:“你們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隻要你努力,考上重點高中沒有問題。”
後來,她的兒子果真考上了重點高中,然後是重點大學。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兒子邊哭邊對她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隻有你欣賞我……”聽了這話,她也忍不住在兒子麵前流下了眼淚。
這個世界上沒有笨小孩,哪怕孩子的身上滿是缺點,他也有值得我們稱讚和愛的地方。隻要我們相信孩子,鼓勵孩子,讚美和欣賞孩子,給予他充分的肯定和支持,那麼他就會擁抱希望、擁抱成功、擁抱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