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一句話改變一生,鼓勵是最好的教育(3)(2 / 3)

可奇怪的是,沒有了電視吵鬧的聲音,龔彥焱寫作業的時候竟然安不下心來,因為她的腦中都是動畫片接下來演到哪裏了,之後的劇情是什麼,弄得她做作業的速度變慢了,還會出現錯誤。

於是,龔彥焱委屈地對父親說出了自己的情況,說是不看電視寫不下去作業,看電視不但寫得快效率也很高。

剛開始不相信的父親通過之後幾天的觀察,發現事實果真像女兒說的那樣,於是毅然決定讓女兒邊看電視邊寫作業。他覺得或許是女兒習慣了電視吵鬧的環境,潛意識裏對這種環境更適應,而看電視和大腦思考並不矛盾,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大,而且更容易讓孩子獲得知識,學習效率也很高,既然如此,又何樂而不為呢?

我認為這位父親的做法很正確,看電視寫作業在旁人眼裏是孩子的“惡習”,但是孩子這樣的選擇既然利大於弊,為什麼不按孩子的要求做呢?尊重孩子選擇的同時,也讓孩子明白他的選擇要自己負責,這也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生活中,我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而且我相信很多父母遇到的事情和我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孩子上網。

我一直不排斥孩子上網,因為我認為越早讓孩子接觸網絡,解除網絡在孩子心中的神秘感,對孩子的將來越好。不過,父母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做一個好的指引者和協助者,不能對孩子上網這件事情不聞不問、放任自流,或者隻是說教打罵了事,要真正地去幫助孩子,了解他的心理,然後和他一同麵對遇到的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網絡上的“偷菜”遊戲非常盛行,本來兒子對於網絡聊天和打遊戲都已經保持了一種很平常的態度,學習之餘在網絡上和同學聊天,打會兒遊戲,這都很正常,可自從玩上了“偷菜”遊戲,我發現他的生活作息出現了問題,有老師反映他上課也沒有以前那麼專心了。

網絡每次出現一個吸引孩子的新玩意兒,做父母的心都跟著不同程度地大顫一下,唯恐孩子沉迷進去走不出來,我同樣也有這種感覺。為此,我想了很多辦法,把孩子的電腦網線拔掉,結果我們大吵一架,不歡而散;上課讓老師盯緊他,結果一下回來又是滿腹的怨言;和他朋友的媽媽結成聯盟,結果母親們和兒子們成了“公敵”。

最後,我決定給孩子的這種“惡習”兩個月的時間,在此之前我們母子簽訂了一個協議,如果兩個月後他的成績不受影響,我就從此不再管他上網“偷菜”的事情。

孩子年齡畢竟還小,連有些大人都因為上網“偷菜”精神萎靡,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所以時間僅僅過去一個月,兒子就對這種“偷菜”遊戲厭倦了,甚至認為很無聊,耽誤了自己很多事情。

現在他偶爾也會看看他的“菜地”,但是放學後,他把時間都給了學習和打籃球,網絡已經不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了。

孩子雖然內心脆弱,但他們並不是易碎的瓷娃娃,因為年齡小的緣故而養成一些“惡習”,也是他們這個年齡段正常的反應,父母不必過於憂慮,但要防患於未然,及早地為孩子糾正這些壞習慣,把他們帶到正確的道路上去。

孩子的“惡習”並不是十惡不赦、難以招架的,而是需要父母找到解決的好方法,即使是“惡習”也能吹響成功的號角。

“加油站”——孩子成功的動力

每次走過加油站,看到各種各樣的汽車、卡車、公車等排隊等候加燃料時,我都會突然想到孩子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是也像這些汽車一樣,需要不斷地補充“燃料”嗎?從孩子牙牙學語到獨當一麵,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少不了他人的鼓勵和支持,而這中間起著重要作用的就是孩子的父母,他們才是孩子人生最大的“加油站”!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情感很重,當他遇到危險或者遭遇挫折時,首先想到的是從父母那裏得到安慰和保護,就像汽車沒有了油,需要找個加油站加油一樣,孩子失去“動力”時,也想要從父母那裏得到“加油”。

有一次,學校舉行春季田徑運動會,我通過學生了解到,我教的班級裏有一個隱藏的“田徑高手”叫田亮。我找到田亮,希望他能參加學校的田徑運動會,但是他唯唯諾諾不自信的態度,讓我有些著急。

我問他:“你跑得不是很快嗎?我聽說你還拿過長跑冠軍,為什麼不想跑呢?”

田亮就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低著頭說:“老師,我不行,我堅持不下來,到時一定會給咱們班丟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