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走在人生的兩道門之間,一個是成功之門,一個是失敗之門,無論孩子麵對的是哪扇門,父母都應該給孩子鼓勵和掌聲,因為這是孩子自信和動力的源泉,也是父母給予孩子人生之路上最寶貴的財富。
“惡習”吹響成功的號角
孩子就像一株慢慢從土裏長出的嫩芽,在他還沒有成才之前,總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各樣不可預知的習慣和性格,因為孩子成長的環境和過程都大不相同,人生閱曆也非常少,所以他們在判斷是非和處理事情上都顯得能力有限,有很多不足和缺點。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首先覺察到這個問題,並且盡快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以免孩子的“惡習”養成後,我們要補救已經來不及了。同時,父母也應擺正自己的態度,因為孩子的“惡習”和成人的惡習是不能放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比較的。父母應該更多地站在孩子的一方去考慮問題,以避免把一件小事看得過大,最後弄假成真,既傷害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也對孩子日後的心理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去年冬天,我帶妮妮和鑫鑫去哈爾濱看冰雕,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神奇透明的冰雪世界,兩個孩子顯得非常興奮。
晚上的冰雕更被裝飾得異彩紛呈,孩子們都玩得很開心,而且因為相同的興趣,鑫鑫很快地在冰雕展上交到了幾個朋友,而我則帶著妮妮靜靜地觀看一個又一個的冰雕。
一段時間後,有一個母親帶著自己低聲哭泣的孩子來到我麵前控訴:“你兒子怎麼回事,竟然讓一大幫孩子打我的孩子!”
我一時有些摸不著頭腦,而這位女士身後是低著頭顯得很委屈的鑫鑫。
“鑫鑫,你打這個小朋友了?”我有些生氣地問兒子。
鑫鑫點點頭,也不做解釋,但是我敏銳地覺察到孩子眼神顯露出了受傷和委屈。
那位母親一看鑫鑫承認了,更加大聲地斥責我是怎麼教育孩子的,萬一她的孩子被打得有什麼後遺症怎麼辦,還說孩子是他們家的寶貝,自己平時都舍不得動一下等。
我知道是自己理虧,也就不做聲,任她一個人在我對麵叫嚷,可能是感覺到我沒有什麼氣焰,那名母親倒也漸漸消了氣,語氣也平和了許多。
這時,我問兒子:“鑫鑫,媽媽想知道真正的原因,你打架的理由是什麼呢?”
兒子說:“媽媽,剛才我看見他拿著一把小刀在一座冰雕上亂畫,我不讓他畫,他就偏要畫,然後我們就打起來了。”
“那你為什麼不讓他畫呢?”我有意看了一眼那個母親和心虛的孩子。
“因為老師對我們說過,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那座冰雕是別人花費很長時間,用心做出來的,破壞它是不對的!”兒子看著我說。
我走過去拍拍兒子的肩膀,稱讚他說:“兒子,你這樣的想法非常好,但你做的方式是不對的!就算那位小朋友的行為不對,你也不能用打架解決啊!這是一種野蠻而又暴力的行為,我相信以後你可以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這次的教訓要記住啊!”
兒子沉悶的臉上露出了一些笑容,得到我的肯定和稱讚,他很開心,但同時他也知道了自己對這件事情采取的辦法並不好。
我馬上又要求兒子去給那位母親和孩子道歉,兒子很聽話地照做了。後來,倒是那位母親有些不好意思了。
孩子打架這樣的事情,如果不妥善處理好,很可能在日後造成孩子逞凶鬥狠的性格,讓他們以為打架是解決事情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還可以滿足自己的好戰欲。很多男孩都以為要做英雄,首先就要會打架、敢打架,結果不是學業退步,就是之後走上了犯罪道路。
很多父母甚至無條件縱容孩子的這種“惡習”,更有甚者認為這是體現孩子勇敢的標誌,殊不知正是父母的這種一再的認同和縱容,讓孩子以為有了更充足的理由,變本加厲地做一些“壞事”。
假如父母能夠在孩子“惡習”顯露的初期就覺察出它的危害,並且加以正確的引導和解決,那麼很多孩子的“惡習”都可以改掉,並且成為孩子成功路上的基石。
孩子的“惡習”並不是一無是處,全是危害,這要看孩子養成的是什麼樣的“惡習”,有的“惡習”經過父母的指導之後,反而會成為孩子取得成就的重要砝碼。
我從報紙上看到過關於湖南益陽龔家兩姐妹的事情,這兩位來自普通家庭的女孩先後考上了哈佛大學,傳奇的經曆不禁令很多家長感歎,她們的父母是怎樣把孩子教育得如此優秀的。
我對那篇報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龔家的大女兒龔彥焱從小就癡迷看電視,對動畫片更是情有獨鍾,每天放學後都是一邊寫作業一邊看電視,有時候母親催促她吃飯,她都聽不到,為此家人嚴令禁止她寫作業的時候看電視,害怕這種壞習慣會影響她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