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鑫鑫為參不參加市裏舉行的航模展征求我的意見,我問他自己的意見,他說:“我也不知道,隻是昨天看到報紙上有這個消息,有點想參加而已,但是我最近要考試,我怕沒有時間,而且我從來沒有做過,飛機的一些原理也不是很清楚!”
我知道此時他的心裏是天人交戰,猶豫不決,於是鼓勵他說:“你不要還沒有參加,就給自己設置這麼多障礙!你不是一直對航模有興趣嗎?可以參加試試!複習的時間你可以合理分配,我覺得問題不大,至於你擔心的原理問題,你可以去問隔壁的李叔叔,他不是這方麵的專家嗎!”
“這麼說你同意我參加,也支持?”兒子問我。
我鄭重地點點頭,表示十分支持。
接下來的幾天裏,雖然看到兒子很辛苦,一邊要忙著複習,一邊要製作航模,但是我可以感覺出他的用心和快樂,我也沒有動手幫助他,因為他既然選擇這樣做,就要為自己選擇的行為負責,而我隻需要在他沒有動力時給他“加加油”,並且注意他的身體就行了。
父母在平常生活中一定要試著體察孩子的內心,找出時間和孩子進行感情上的交流,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突然失去動力時,一定要及時為孩子的內心“加滿油”,讓他有更充足的力量朝著前方正確的道路前進。
如何給孩子一個“冒險”樂園
孩子無時無刻不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之心,而且他們對未知事情的喜好遠遠超出大人對他們的想象,所以他們會常常做出一些在父母看來是“冒險”的事情。
有一次,我帶著女兒妮妮去動物園遊玩,當時,動物園裏有很多父母和小孩,而且父母都是一副嚴陣以待的樣子,唯恐孩子一離開自己的視線就遇到不可預知的危險。
當我們到達猴山的時候,孩子們都對樹叢間來回晃蕩的猴子充滿了極大的興趣,紛紛拿著香蕉或其他食物去喂那些猴子。這時,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些父母在孩子一靠近頑皮的猴子時,馬上把孩子緊緊地護在自己的身邊;有些父母則是雙雙護在孩子的兩邊,讓孩子小心翼翼地接近猴子;隻有極少數父母選擇站在一旁觀看孩子和猴子的互動。
我的女兒妮妮膽子有些小,她一直緊緊地依偎在我的身邊,不敢靠近那些猴子,我覺得這是教育孩子的一個很好的機會,說不定能鍛煉一下孩子的膽量。
於是,我對女兒說:“妮妮,你看這些小猴子多可愛啊,你手裏有那麼多好吃的東西,分給它們一些好不好?”
女兒怯怯地說:“媽媽,我怕!”
“妮妮怕什麼呢?你看,這些小猴子是不會傷害你的,看到那邊那個哥哥沒有,他和小猴子玩得多開心,隻要你對它們友好,它們是不會傷害你的!而且周圍都有管理員叔叔,媽媽也在啊。”我柔聲對女兒說道。
“可是媽媽,它們會不會不乖啊?”妮妮擔心地問。
“小猴子也有不乖的時候,不過妮妮這麼友善,它們一定會喜歡你的,再說你還帶禮物給它們呢。”我笑著說。
忽然,一直站在我旁邊的一位母親說:“孩子這麼怕,你幹嘛一定要讓她去跟猴子接觸,會嚇到孩子的!”
我微微一笑說:“沒關係的,孩子需要一點兒‘冒險精神’,要不然他們永遠接觸不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最後,女兒在我的陪同下,一點點接觸一隻小猴子,而那隻小猴子接過妮妮遞給它的香蕉,迫不及待地就吃了起來,滑稽的吃相逗得妮妮一直開心地大笑。
回到家之後,妮妮竟主動要求我買一些關於小猴子的圖書給她,她說自己很喜歡那隻小猴子,希望可以知道得更多,這樣下次再去動物園的時候,自己就可以多帶一點兒東西給它了。
通過女兒的這件小事情,讓我領悟到父母不能因為保護孩子,害怕他們遇到危險,而杜絕他們去接觸一些看似“危險”的事情,因為很多時候,正是孩子們的“冒險”讓他們打開一扇又一扇的神奇之門。孩子需要有“冒險精神”,更需要去接觸一些新事物,去親身體驗各種各樣的事情,但在孩子的“冒險”過程中,父母一方麵要鼓勵孩子去“冒險”,另一方麵又要做好孩子冒險的“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