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隻是希望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同時多學一些有用的知識,沒想到鑫鑫學到的中醫知識還真幫助他贏得了不少掌聲。
新年開學的時候,鑫鑫的班裏來了一位外教,是一位非常喜歡中國文化的美國人,他的第一堂課就是讓孩子們給他講有關中國的文化知識。
鑫鑫因為一個暑假都在父親中醫知識的熏陶下,所以當他一板一眼地給外國老師講草藥和針灸知識時,不但是外教,就連班裏的其他同學都用一種崇拜的眼光看著他,那堂課可謂讓他出盡了風頭,他得意了很久。
後來,外教老師還利用課餘時間特意找到鑫鑫,向他詢問一些中醫知識。我發現那段時間,鑫鑫的英語水平提高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他為了給他的外教老師當“老師”,還專門打電話給父親,讓父親給他講更多的關於中醫的知識。
我想這時候鑫鑫對中醫知識的探尋,已經從最初的好奇變成了一種興趣,進而升為一種責任,這種責任促使他不斷努力的同時,也為他開啟了一扇又一扇的知識之門。他從一開始單純地對草藥的好奇,到喜歡了解草藥知識,然後是學習針灸的小常識,到後來這種知識為他帶來了掌聲和自信,最後這種自信又促使他去給外教當“中醫小老師”,而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英語水平和自主學習能力都得到了提升。這就像一個良性循環過程,鼓勵著孩子一步步前進。
有一位心理學家把好奇心定義為:個體對新異刺激的探究反應。對初涉人世的孩子來說,寶貴的好奇心正是他智慧碰撞的火花,更是促使他學習知識的動力。很多科學研究都證明,一個富有好奇心的人總是能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並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樂趣。這種樂趣同時會激勵人們更加熱情地去探究更多未知領域,從而促進其智力和潛能的開發。
父母對孩子的好奇心有時難以理解,認為那是孩子“淘氣”的表現。無論什麼都愛問“為什麼”或者“怎麼是這樣的呢”的孩子,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得到家長的忽視,就是被訓斥一頓。
孩子的好奇心是應該被鼓勵和欣賞的,成人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和現有的知識去主觀認定孩子的問題是“無聊的”或者“簡單的”,往往在大人眼中的“無聊”和“簡單”,就是孩子心目中充滿驚險的、有趣的或者難以想象的神秘之地。
孩子的好奇心是可以撬起地球的杠杆,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時刻保有一顆珍貴的好奇心,在他們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神奇”、“奧妙”之處時,激發出深藏在他們身體中的潛能,促使他們不斷地學習。
孩子“三心二意”怎麼辦
我周圍的一些父母常常對我說:“我家的孩子做什麼都3分鍾熱度,今天正學著畫畫呢,明天又說去學鋼琴,做什麼都沒有常性,真拿他沒有辦法!”麵對孩子的不專一,父母是不是真的沒有辦法呢?從我教育孩子的經驗中總結出,父母在麵對孩子的“三心二意”時,應該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然後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孩子的“三心二意”常常表現在興趣培養方麵,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特長時,首先要明確自己培養孩子這種興趣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提升修養,還是為了開發潛能,或者是為了給孩子一技之長……當你了解了自己培養孩子興趣的目的是什麼,你就可以因勢利導,鼓勵孩子在這方麵長久地發展下去。但因為小孩的年齡和心智發展的局限,所以他們的興趣和愛好就會常常更換,不能堅持到底。
炎炎是我們小區的一個孩子,也是妮妮的好朋友,因為孩子的關係,我們兩家的關係很不錯,我和炎炎的媽媽經常會在一起談論孩子的事情。
有一次,我給妮妮報了一個美術班,沒過幾天,炎炎的媽媽也給炎炎報了美術班。其實,炎炎的媽媽更想為女兒報鋼琴班,但是炎炎一看妮妮去學畫畫,自己也非要去學,她媽媽沒辦法隻好依著女兒。
剛開始的時候,兩個小女孩在一起學畫畫,興趣都比較高,但是一段時間過後,兩個小丫頭都不想去學畫畫了,想要學跳舞。結果跳舞學了一段時間,她們兩個又因為學跳舞很辛苦,又都不想學了,怎麼拉她們去舞蹈學校都不去。
一番折騰下來,我們兩家錢沒少花,但兩個孩子什麼都沒學到。著急的炎炎媽媽就來和我商量對策。
炎炎的媽媽苦惱地說:“你說怎麼辦啊,這兩個孩子一會兒學這個,一會兒又學那個,因為給炎炎報美術班和舞蹈班,我錢都花進去那麼多了,孩子現在什麼都沒有學到,我真害怕這樣下去,她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