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鋼不是恨出來的,肯定讓孩子直麵挫折(3)(2 / 3)

“老師,我沒明白你的意思?”王琪說。

“打個比方來說好了,你有一個好朋友,你們關係很親密,可是突然有一天,你的好朋友又有了另外一個好朋友,她們兩個經常在一起,顯得很開心、很親密,你可能一下子覺得被朋友拋棄了,然後會感覺很孤單、很傷感,變得每天吃飯不香、睡覺不穩。其實真正的朋友是不會因為這樣而疏遠的,你也不用為此有挫敗感,說不定你的朋友在說——為什麼這一段時間她不理我了呢?”我笑笑說。

王琪有點聽懂了我說的意思,不過,我想這件事情還需要她自己進行思考,隻有她不斷地拷問自己,找出的答案才能在她的心裏存放最久,也才能真正對她起到作用。

孩子承受挫折能力差,是與現實的家庭環境分不開的,現在孩子大多是家裏的“小公主”、“小皇帝”,什麼事情都有父母事先幫他們處理好,一旦他們自己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和畏懼擔憂,不知道要如何應對麵前的問題。

孩子不可能一開始遇到挫折就知道如何應對,他們需要父母和老師的指引和幫助,而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肯定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鼓勵孩子勇敢麵對困難,協助他們找出正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增強孩子的耐挫力。這樣在以後的日子裏,如果他們再遇到挫折,自身的抗壓力和承受力就會增強,信心也會跟著增加。

父母權威如何用

我看過一個家庭調查報告,上麵說有61%的孩子在家中挨過打,84%的孩子在家中挨過罵。而根據全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顯示,在犯罪之前曾經遭受家人“經常打罵”的有16%,被父母“趕出家門”的有6%。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不當的管教方式產生的後果有多嚴重。

中國傳統的觀念認為,父母給了孩子生命,那麼他們就可以任意地對孩子進行管教和限製,這就是父母的權威。經常以“不準”“快點”“必須”為內容或輔助盯視、嚴厲、嚴肅地申斥、懲罰、武力等表現形式,對孩子運用強製性的、恐嚇的、沒有協商餘地的、命令的口吻的家長,稱之為權威性的家長。

任何一個事物都可以從正反兩方麵來看,權威性家長也是這樣,父母的權威可以成為打擊孩子的利器,同樣也可以成為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的有效推動器。這就要看父母如何使用自己的權威了。

我一直希望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是朋友式的平等關係,但是有時候父母的權威你必須要使用,因為孩子如果心中沒有對父母的敬畏,他們極有可能會肆無忌憚地犯錯誤,而不擔心自己會受到懲罰。以下是我和孩子相處過程中使用自己權威的兩個例子。

鑫鑫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愛上了踢足球,常常在放學後和同學在學校的操場上踢足球,有時也在小區花園的小廣場上踢。我一直以為他踢球就在這兩個地方,直到有一天,一位氣急敗壞的中年婦女找到我家,我才知道鑫鑫和幾個同學竟然在一個老住宅區的外邊踢球,而且惡意地往別人家的玻璃上踢。

我覺得這次事件非常嚴重,鑫鑫一回來,我就嚴厲地批評了他,並且罰他寫檢討,還禁止他再踢球。這是我頭一次這麼嚴厲地批評和懲罰孩子,所以鑫鑫被我嚇住了,不但戰戰兢兢地回屋寫了檢討,而且乖乖地寫完作業,吃飯的時候也不敢看我,匆忙吃了幾口就趕緊回屋了,連他平常最喜歡的動畫片也不看了。

愛人有點擔心地說:“今天你好像真的嚇到鑫鑫了。”

我對他說:“孩子不能一直由著他,該批評教育的時候就要批評教育,否則他不會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那現在他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了?他隻知道他的媽媽變得很可怕,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裏。”愛人提醒我說。

我仔細一想,愛人說得很有道理,我一氣之下隻知道利用自己的權威批評懲罰孩子,卻沒有告訴他錯在哪裏,如何改正這些問題。說不定孩子心裏有不痛快,到時候更會把我撒在他身上的怨氣撒在別人身上,那這樣事情不就變得更嚴重了嗎?

我想了想,還是決定和兒子談談,於是來到兒子的房間,發現他正躲在被窩裏偷偷地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