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專家給出的解答是:讓孩子與他的“感覺”在一起。也就是說父母要肯定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從父母的“肯定”中接收到類似這樣的信息:“我已經注意到你有這個情緒,並且我接受有這個情緒的你。”
鑫鑫有一次在學校和體育老師發生了口角,當他放學回到家的時候,我和愛人都已經知道了事情的整個經過,看到孩子委屈的樣子,愛人走到他麵前,撫摸著他的肩膀說:“兒子,想哭就哭吧,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這一句話就像打開孩子眼淚的鑰匙,鑫鑫抱著愛人哭了起來,我靜靜地站在一邊,適時給孩子遞上紙巾。大概覺得哭夠了,鑫鑫擦幹眼淚,有些不好意思地看了看我和愛人。
愛人輕柔地撫摸著兒子的頭說:“鑫鑫,爸爸知道你現在心裏很難過,我知道你一直都是個好孩子,而且有自己的主見,善於思考和表達自己的想法,今天的事情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對吧?不過,當我從電話裏聽到你今天上課的時候和體育老師頂嘴的事情,我心裏覺得很難過。老師是為了糾正你的動作,他這樣做是為你好,對不對?而你卻因為這樣就針對他,和他頂嘴,無論是他還是我,心裏都不好受。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時,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和老師交談好不好?”
兒子點點頭說:“我下次再也不會像今天這樣了,明天我會向老師道歉的。”
孩子做錯事或者遭遇失敗時,我們應該試著先讚美肯定孩子一番,“你已經盡自己的努力去做了,不錯了!”或者“你一直都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用肯定和稱讚先感化孩子,接著委婉地道出父母對他做錯事的看法或者事情失敗的原因,然後用鼓勵的話語做結尾,對他表示出期望,對他說:“隻要你多注意一點兒,下次一定會更好。”
父母一遇到孩子來情緒的時候,往往會打斷孩子的情緒發泄,采取的方法大多是威脅和恐嚇,例如孩子因為某件事情突然哭鬧起來,父母就會說:“別哭了,再哭大灰狼就來了!”或者“男孩子哭鼻子很丟臉,是不可以哭的!”這些試著阻斷孩子情緒的語言,不是讓孩子產生恐懼感就是產生愧疚感,很容易使孩子養成膽小自卑的性格。
處理孩子的情緒困擾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做。
首先就是接受和肯定孩子的情緒,也就相當於接受和肯定受情緒困擾的孩子。孩子對父母都有一種強烈的依賴感,當他遭遇情緒困擾時,最先想到的就是從父母那裏尋求理解和支持,因為他與父母在一起時會覺得很安全。所以父母要接納肯定孩子的情緒,無論他表現出的是快樂、興奮還是悲傷、孤獨,父母都能給他足夠的情緒關注、理解和尊重,而不是立即反對孩子的情緒。
父母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說讚同孩子的這種情緒和看法,而是先接納,然後馬上想辦法改變。
其次就是分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然後父母用語言先描述出孩子的感受,取得他的認同並使他產生信任。
父母要從孩子的角度去與他分享他的感受和看法,然後在言談之間捕捉到孩子內心的情緒。因為孩子在情緒的文字表述上很匱乏,很多時候他們不能恰當而準確地說出自己的情緒,這時父母就可以提供給孩子一些字眼,幫助他把困擾他的感覺轉換成某些情緒類別。例如:“被老師當麵批評讓你感覺很尷尬、很難堪吧?”“原來是朋友錯怪你了,難怪你這麼難過。”父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刻畫出他當時內心的感受,而孩子越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出他的情緒,就越容易掌握處理情緒的能力。
例如一個孩子單獨在家的時候,他會感覺到孤獨和空虛,因為事先對這種情緒已經有了認識,所以他會想出相應的辦法處理自己麵對的情緒,去外邊找同伴玩耍,或者一個人在家裏看看書,看看電視,來驅走內心的孤獨和空虛。
再次就是幫助孩子處理事情,商量出一個好的解決辦法。但是父母要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孩子情緒產生的原因。
有一次,妮妮從幼兒園回來的時候,非常的傷心,而且額頭上還被撞了一個包。我馬上打電話給幼兒園的老師,問妮妮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事情,因為從女兒的口中一定無法詳細地知道事情的經過,她的年齡太小還不太會用語言表達。老師告訴我,是幼兒園的兩個小男生打架,不小心把妮妮撞倒了,而且正巧她的額頭撞到了桌子上,老師還說她已經批評了那兩個小男生,他們也已經向妮妮道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