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不做孩子依賴的大樹,習慣的養成來自信任(1)(1 / 3)

因為有愛,所以信任;因為信任,世界才會這般從容和美麗。信任是來自父母最樸實的溫暖,它能融化孩子心中的堅冰;信任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寶貴的財富,能讓彼此的人生豐盈美滿。一句信任的話語,聽上去微不足道,卻足以改變一切。

溺愛出逆子——被愛的孩子為何悲哀

最近,我在雜誌上看到王曉春教授的一句話:“正是家長的溺愛,教會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是孩子生下來就不會愛別人嗎?當然不是,可以說,是一些父母過分地嬌慣把愛心扭曲了,孩子為所欲為地揮霍父母的愛,漸漸地把愛丟失,不會愛自己,不會愛別人。

我曾經在報紙上看過一篇報道:一個下崗女工平時非常溺愛孩子,她知道女兒很愛吃蝦,雖然家裏不富裕,但在女兒過生日那天,她還是咬牙買了一斤蝦做給女兒吃,而她自己沒舍得動筷子。後來女兒吃完飯,她忍不住剛想夾一隻蝦來吃,沒想到女兒立刻高聲說:“你不許吃,那是我的!”

看到這則故事的我,不禁為之心寒。這不正是母親教給女兒的自私嗎?因為太寵愛孩子,讓孩子變得冷漠無情。

每個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希望給孩子最富足的生活,希望能替他們承受苦難,抵擋所有的痛苦,斬斷所有的荊棘,但是成長在溺愛環境中的孩子,如同走進迷宮的迷失者,茫然不知方向。過度的愛讓他們喪失了生存本能,不能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在家裏,他們是嬌生慣養的“小皇帝”“小公主”,走上社會後,他們往往忽略別人的感受,變得自私自利、獨斷專行,承擔不起屬於他們的責任。

我們小區裏有個8歲的小男孩,每天都是他媽媽接他放學,替他背書包,回到家以後,奶奶早就準備好了果汁和水果,他的任務就是坐在沙發上,安然地享受這一切。一次他的奶奶生病了,家裏人忙著照顧奶奶而忽略了他,因為沒人給他剝香蕉,他就把香蕉扔得滿地都是。

我認識的很多人都有溺愛孩子的心理,唯恐孩子得到的愛不夠多,想要給他們最好的,孩子想要“星星”,父母絕對不去摘“月亮”。然而他們卻經常向我抱怨,為什麼自己節衣縮食盡力滿足孩子的需要,卻還是讓孩子對自己充滿敵意呢?

我有個朋友,她離婚後帶著兒子生活,為了彌補單親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她總是盡全力滿足兒子的一切要求。一天,她找到我對我說:“平時我對兒子關懷得無微不至,可是他對我卻非常冷淡,我過生日那天,同事往我家裏打電話,恰好我不在家,是兒子接的電話,同事告訴他今天是我的生日,沒想到兒子卻冷冷地說:‘她過生日關我什麼事?’聽了這話,我很傷心,每次他過生日我都給他買這買那,他怎麼都忘了?”

說到這兒,我麵前的這位母親掩麵而泣。

鄧穎超女士曾經說過:“母親的心總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結果就會適得其反。”我們給孩子過分的關心溺愛,等於剝奪了孩子勇於迎接挑戰的勇氣,麵對困難,隻會知難而退,不會迎難而上。這樣的孩子永遠是被“隔離”的,既不能接受別人,又不能被別人接受。

“假如你將所有困難都關在門外,那麼成功也將被你關在門外了。”黑格爾的這句名言提醒我們,適當地讓孩子嚐試困難不是一件壞事,人要在磨煉中成長,付出才有回報。

關愛孩子,不應該是一味地填充愛,我的孩子也像很多小朋友一樣,喜歡要這要那,我不是單純地依著他們的性子,而是有自己獨特的方法。

有一次我帶著女兒妮妮去逛街,她看中了玻璃櫥窗裏的泰迪熊,玩具標價880元,妮妮揚起小臉問我:“媽媽,我可以要這個熊寶寶嗎?”

她眼裏閃爍著期待的光芒,我微笑地看著她,問:“這個熊很可愛,但是你想不想自己做出這麼可愛的熊寶寶呢?”

妮妮顯得很興奮,說:“我當然想啊,不過自己做不好。”我說:“沒關係,媽媽可以幫你。”妮妮欣然同意了。於是她打消了買泰迪熊的念頭,回家以後我找來碎布和棉花,和妮妮一起做了一個小熊模樣的布娃娃,妮妮很開心。

和妮妮製作娃娃的過程中,既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增加了和她的互動與溝通,最重要的是,她覺得很快樂。如果給她買了那個玩具熊,她可能會產生一種念頭:我想要什麼直接跟媽媽說就好了,根本不用費力氣。

有時,換一種愛的方式或許會更好。父母和老師總是認為自己的做法是對孩子的一種體貼入微的愛,他們的本意也是如此。但是,當這種愛成為孩子成長的一種阻礙和負擔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考慮換一種愛的方式。放手讓孩子大膽地去做他們想做的事,在他們不清楚的時候點醒他們,這樣就足夠了。如果事事包辦,那麼他們就自然地養成了惰性,離開了父母和老師,就不可能很好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