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不做孩子依賴的大樹,習慣的養成來自信任(3)(1 / 3)

我們國家的傳統思想是喜歡老實的孩子,父母希望孩子百依百順,孩子稍有調皮就不能容忍,這種管得過緊的教育方式限製了孩子的自主發揮。調皮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萌芽,隻要孩子沒有太出格,還是不要限製太多為妙。

什麼都依賴大人,處處看著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諾諾的孩子不會有大作為,乖孩子大多數都是庸才。

有一次,愛人給我講了一個關於“兩個孩子”的故事:

從前,德國有個孩子幾乎是完美的,在學校,他的各科成績均名列前茅,上課認真聽講,和同學們很友好,是學生們學習的榜樣;在家裏,他很聽話,從不違背父母的意願;他還非常有禮貌,遇到認識的人會主動脫帽致敬,尊稱他人為“先生”或者“夫人”。

另一個英國孩子則差遠了,他出生於貴族家庭,卻根本沒有貴族特有的優雅,他是學校裏最貪吃、最頑皮、成績最差的學生,經常遭到老師的體罰,不得不頻繁轉學。後來這個頑劣的孩子又迷戀上了騎馬,在一個莊園的遊戲中曾摔成重傷,腎髒破裂,險些喪命。

很多人都會認為當然是第一個孩子比較優秀,那麼我來告訴大家,這兩個孩子都是二戰時期最出名的兩個人物,直到今天也是家喻戶曉:第一個孩子是少年時期的阿道夫·希特勒,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預謀者、殘酷冷漠的納粹頭目;第二個孩子是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的溫斯頓·丘吉爾,他是個卓越的政治家和演說家,是帶領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偉大勝利的民族英雄。

兩個人有截然相反的成長經曆,一個是“乖學生”,一個是“差學生”,但是長大之後的身份和地位就發生了轉換,誰又能說學生時代所謂的“差孩子”就沒有光明的未來,而“聽話的好孩子”一定就能被世界矚目呢?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做過一項實驗,他對2~5歲期間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兒童進行觀察,並追蹤到他們的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有主見,有堅定的意誌,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比較堅強,其餘的都優柔寡斷、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聰明、能出人頭地,孩子的“聽話”應該更多地體現在生活習慣和道德行為上,孩子好動、主意多,我們應該做出正確的引導,讓他們用在學習上和處理問題上。

我們要求孩子在行為上要基本“聽話”,打架、罵人等行為自然是不行的,但是思維上可以“不聽話”,由他們自由想象。孩子小時候,我們要注重培養他們的良好習慣,允許他們在合理的範圍內“不聽話”,讓他們真正獨立起來。

要知道,盲目聽話的孩子是不可愛的,太聽話的孩子“沒糖吃”。

孩子,你為什麼自閉

我在書上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我國兒童心理衛生學專家指出,國內的孤獨症患兒已超過5000萬,並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孩子患有孤獨症的典型特征是性情孤僻,有的表現為神情淡漠、行動遲緩;有的表現為恐懼膽怯,整天沉默寡言;還有的異常敏感,容易激動或者暴怒。

孩子出現自閉、孤獨的傾向,值得我們慎重對待,我認為,除了遺傳方麵的因素,好的家庭氣氛和父母的關愛也是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兩個重要因素。

我姐姐的同學叫劉豔,她的經曆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劉豔是一名外企職員,她的丈夫是中學校長,兩個人都很要強。孩子翔翔出生不久,劉豔就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她和丈夫一心撲在工作上,很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劉豔晉升為企業高管,丈夫的學校更是被連年評為優秀。兒子翔翔很乖,從不給父母添麻煩,這樣幸福和諧的家庭很讓人羨慕。

很快,翔翔要上小學了,劉豔和丈夫就把孩子接回身邊,讓孩子在丈夫的學校裏讀書。誰知問題也隨之而來,他們很快發現,翔翔和別的孩子有點兒不一樣。

以前,劉豔也和丈夫去老家看孩子,接觸時間短,不太了解翔翔,常常看到孩子自己坐在床上玩玩具、看書,跟他們不親熱。幼兒園的老師也反映過,說翔翔喜歡獨處,不喜歡跟小朋友們一起玩。爺爺解釋說翔翔的性格內向,全家人都沒有太在意,還誇翔翔很乖。

劉豔覺察出翔翔有問題,因為翔翔回家以後,還是喜歡一個人坐在角落裏玩,喃喃自語,說著別人聽不懂的話。她試著跟兒子交流,翔翔要麼就是當媽媽不存在,自顧自地玩,要麼就是生氣地把玩具一丟,躲進另一個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