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方麵,我的同事做得很好,她從不會偷看孩子的任何秘密,跟孩子說話也是以商量的口吻,而不是頤指氣使。她的孩子今年考上了重點高中,她對我說,即使是在學習最忙碌的備考階段,她也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放鬆和休息,從不要求孩子必須看書或是做題。她認為,孩子有個輕鬆的好心態才有利於考場上的發揮。
的確如此,沒有什麼比讓孩子自由安排時間更好的減壓方式了。想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就要激勵孩子的內在潛力,這才是最主要的。
作為家長,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相信孩子的能力,還要保持理智的心態,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正確表達愛的方式。我們的孩子需要直接的愛,但更需要科學的愛。為了孩子將來能自食其力,做一個自立的人,父母在有能力培養他們的時候,就要盡自己的努力,把愛藏起一半在心底,讓孩子適當地吃苦受累,忍受一些挫折,這是人生的必修課。
隻有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才會為自己的明天負責,才有勇於擔當的力量。
讓我們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吧,不做他們依賴的大樹,養成信任他們、尊重他們的好習慣。
獨立的孩子才有作為
我同事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喬磊是很依賴家長的孩子。喬磊上小學的第一天是他媽媽送他的,他沒像其他同學那樣安靜地坐著聽老師講話,而是隔幾秒鍾就要看看門口站著的媽媽。他媽媽正準備離開,被喬磊發現了,他馬上跑出教室,哭著求媽媽別走,孩子們都哄笑起來,這下子,喬磊更不願意上課了,說什麼都要媽媽帶他回家。
從小,喬磊一直在家人的溺愛中生活,7歲的孩子連鞋帶都不會係,從沒自己打掃過房間,過馬路都要媽媽牽著手,出現什麼問題第一時間找媽媽幫他解決。
“這孩子完全不會照顧自己,”同事說,“自習課上大家都在認真看書或者做作業,隻有喬磊一動不動地坐著,我問他怎麼不做題,他竟然回答因為鉛筆還沒有削。”
我不禁歎息,孩子依賴家長的同時,已經不懂得什麼是獨立,隻要一離開父母,馬上變得膽小懦弱,喪失了承擔生活苦難的勇氣。
不管我們如何不舍得割舍,終歸要承認孩子有一天將離開我們的視線,去更廣闊的天地闖蕩,他們總是要長大獨立的。為了讓孩子順利地成長,我們千萬不能用過多的愛束縛孩子的手腳,把他們牢牢地拴在身旁。
在西方國家,孩子玩耍時,家長一般都不在旁邊緊盯著,給他們足夠的自由空間。如果孩子跌倒了,家長也是遠遠看著,等孩子自己站起來。而我們國內常見的情景是:孩子玩耍,父母常在後麵目不轉睛地注視孩子的一舉一動,一邊喊著:“慢點兒跑,別摔著!”“別碰那個,多髒!”“別去太遠,有危險!”孩子摔倒了,家長馬上趕過去抱在懷裏,又拍又哄,心疼得不得了。孩子本來沒有哭,讓家長這麼一折騰,反而大聲哭鬧起來。
許多情況下,我們對孩子過分地保護卻成了孩子的負擔,擔心孩子出事,就不讓孩子騎自行車;擔心孩子溺水,就不讓孩子遊泳——因噎廢食的家長不在少數,擔心的事情太多了,給孩子定的規矩也太多了:不許觸摸電器,不許單獨外出,不許自己出去玩,等等。
家長寸步不離地看管和過多地限製會阻礙孩子的健康發展,使其各方麵的能力退化。在過度保護下成長的孩子,往往優柔寡斷,膽小怕事,缺乏處理複雜事物的能力。父母為了不再擔心,便剝奪了孩子一切自由活動的機會,孩子則很少與外界接觸,經常與電視機和網絡為伴,這樣一來,容易造成孩子孤僻、不合群的不良性格。
有一次我讀報紙,看到一個很好的教育案例:在杭州有一位明智的母親,孩子的學校組織學生到離家20公裏以外的森林公園活動。她為了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教孩子記住家裏到公園的路線,又給了孩子一張地圖,讓他自己騎自行車去。孩子從沒有去過這麼遠的地方,母親也很擔心,她自己騎著自行車默默跟在兒子後麵。兒子因為找不準路,不時拿出地圖對照,母親不打擾他,隻是在遠處看著。後來兒子騎過了森林公園大門,但他還不知道,母親也沒有提醒,讓他自己兜了一大圈才回到公園門口。雖然兒子遲到了十幾分鍾,卻是唯一一個獨立到達目的地的學生。
回家以後,孩子很委屈地說:“我同學都是家長陪著的,隻有我是自己一個人。”母親笑著說:“一個人完成一件事才有成就感啊,你難道不為自己驕傲嗎?”聽了母親的話,孩子由委屈轉為自豪,並且說:“以後再遠一些我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