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不做孩子依賴的大樹,習慣的養成來自信任(2)(2 / 3)

這個例子給了我很大啟發,通過這次的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中鍛煉了獨立自主的能力,也給他增加了自信心,真是一舉兩得。如果他的母親和其他擔心孩子出事的家長一樣,恐怕他的快樂就沒有那麼多了。

上麵提到的那位聰明的母親使我想起了中國“國際象棋女皇”謝軍的成長故事:

謝軍獲得過多項世界冠軍,是享譽世界的國際象棋大師。她輝煌的成就令無數人羨慕,除了自身的天賦和努力外,她的成功與父母給她獨立自主的機會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謝軍12歲那年,小學即將畢業,有兩條路擺在她麵前:升重點中學和學棋。同樣,她的家人也處在十字路口,需要選擇女兒前進的方向。謝軍的學習成績優異,在小學6年中,她有7個學期被評為校三好學生,學校自然要保送她去重點中學,這樣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也是重點中學爭搶的對象。而國際象棋也是謝軍割舍不掉的愛好,家人都在慎重考慮,舉棋不定。關鍵時刻,媽媽叫來了女兒,用商量的語氣問道:“謝軍,抬頭看著媽媽的眼睛,你很喜歡下棋是不是?”謝軍嚴肅地看著媽媽的眼睛,堅定地說:“我還是喜歡學棋。”得到了女兒的回答,媽媽同意謝軍的選擇,認真地對她說:“好,你要記住,下棋這條路是你自己的選擇,既然你做出了這個重要的選擇,今後你就應該負起一個棋手應有的責任。”12歲的謝軍聽懂了媽媽的話,並且非常感謝父母對她的尊重。

我想也許就是謝軍和她母親之間的這段對話,讓謝軍受益一生。假如當初她的父母沒有尊重她的意見和選擇,而是武斷地決定女兒的前途,那麼就不會有今天的國際象棋天才了。

如何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呢?我自己總結出的一些經驗是:

第一,讓孩子自己安排、自己負責,這個意識在平時的點滴生活中都可以灌輸給孩子。比如帶孩子出去玩,可以啟發他們說:“旅行應該帶點兒什麼呀?”幾次提醒,孩子就會主動想起要帶什麼必備的東西。在孩子會表達會思考以後,讓他選擇去什麼地方玩,準備做些什麼,並幫他分析這種選擇的優勢和劣勢。當孩子沒有帶好該帶的東西,或者把東西忘在外麵發脾氣時,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對這件事負責,下次要有計劃地安排。

第二,要正確認識孩子和理解孩子。父母應該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段具備的特點,並根據這種特點適當地調整教育方法,他對什麼事情感興趣,就放手讓他去做,而不是做孩子依賴的大樹。

第三,要給孩子充分的活動自由,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不可缺少的環節。孩子的獨立性是在實踐中獲得的,我們要提供給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妮妮看書時,經常遇到一些她不認識的字,她就讓我告訴她,我裝作不認識的樣子,並告訴妮妮,遇到生字要查字典。以後再有生字,妮妮也不找我了,而是翻字典,然後對我說:“媽媽,這個字我認識,我又多學了一個字。”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要注重和孩子的交流。孩子想要一個善待自己、朋友般的父母,所以為了達到孩子的這個標準,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愛應該建立在孩子的信任和安全感之上。隻有孩子相信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時,一定會從父母那裏得到幫助和指導,那麼孩子才能放心地去尋覓外麵的世界。

我始終認為,鼓勵是最好的推動劑,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自己做事,我們要鼓勵他們自己掌握做事的技巧,如果做得不夠好,也不必橫加斥責。在孩子幼年時期,獨立活動的能力比較差,又對什麼東西都躍躍欲試,父母不應該怕麻煩,而應該多鼓勵他試一試。比如讓他自己疊被子,自己倒水喝,自己收拾書桌,等等。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風趣地說:“做爸爸的最好隻有一隻手。”他的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自立,鍛煉他們的生活技能,幫助他們做人。凡是孩子自己能辦的事情就讓他們自己去辦,孩子學會了自理,就懂得照顧自己,也就擺脫了成年人的照顧,進而學會照顧別人。

為了讓孩子真正獨立,我們要“離開”孩子,放手讓他們去開拓!

太聽話的孩子“沒糖吃”

有一次我去聽如何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課程,專家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國外有一個孩子,父母讓他畫太陽,他畫了一個藍色的太陽,父母問他:“你為什麼要畫藍色的太陽呢?”孩子回答:“太陽在大海裏啊,我畫的是海裏的太陽。”父母聽了,誇獎他說:“你真棒,想象力真豐富。”父母的誇獎讓孩子非常開心,他在大人的鼓勵之下,信心十足地又畫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