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不做孩子依賴的大樹,習慣的養成來自信任(4)(2 / 3)

讓孩子展現出自己優秀的一麵,不畏縮、不膽怯,才有可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大放光芒。

信任——孩子成長的好老師

希望得到別人的信任,是一種積極的心態,是每個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個人不斷進取、積極向上的內在推動力。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信任,孩子更希望得到我們的信任。信任對塑造孩子的良好心理品質有鼓勵作用。

家庭教育是家長和孩子在共同生活中,通過彼此情感的溝通交流來完成的。父母和子女的互相信任是好的家庭教育中必備的因素。

一些專家經過調查發現,孩子們對父母有一種特殊的信賴感,他們把父母看成學習上的良師、道德行為的榜樣、生活中的參謀,孩子想要和父母平等地交流,也想讓父母信任他們。孩子會認為,隻有得到父母的信賴才是可靠的。

在家庭生活中,我們的信任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平等,從而對我們更加尊重和敬愛,更加服從和親近,這樣就增進了我們對孩子內心世界的觀察。

反之,如果對孩子不信任或者不夠信任,就無法了解孩子真實情感的表達,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會受到傷害。

我們班有個男生叫李新,他的數學成績非常優秀。我給同學們成立了互助學習小組,並讓李新當小組的組長,輔導數學水平比較差的學生學習。

有一天,李新的媽媽到辦公室找我說:“你們班那個學習小組根本行不通,挺浪費時間的。”我耐心地跟她解釋:“李新的數學很好,解題的思路也好,在幫助同學的同時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李新媽媽急了:“你們這不是給孩子製造戀愛的機會嗎?”我一問才知道,原來周五下了晚自習以後,李新很晚都沒回家,他媽媽去學校找他,迎麵撞見李新和一個女孩有說有笑地走過來了,李新媽媽特別生氣,連拉帶拽把他帶回了家。

我找到李新了解情況,李新直呼“冤枉”:“老師,她是我的組員,那天我們一起討論數學題,忘了時間,一起走的時候沒想到讓我媽看見了,真倒黴。”李新的臉都漲紅了,我拍拍他的肩膀說:“老師相信你,我會跟你媽媽說明情況的。”

之後我給李新媽媽打去電話,說:“你誤會孩子了,他們之間隻是正常的同學往來,你應該信任他,事情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在沒有弄明白事情真相時,父母不能以自己的“想當然”來教訓孩子,否則隻會使誤解越積越深,打擊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心生埋怨。

孩子從懂事開始,就有了獨立的思維,跟我們一樣,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我們不能忽略他們的這種渴望,隻有足夠信任才能讓我們和孩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1996年,美國一位身無分文的青年特別看好電子商務這個領域,他下定決心要在這個領域發展自己。可是他沒有資金怎麼辦呢?他想到了父母,當時他父母有30萬元養老金。當他向父母說明他的用意後,他的父母隻商量了一會兒,就取出支票交給兒子,並且說:“我們不了解互聯網,更不知道什麼電子商務,但是我們了解、信任你——我們的兒子!”這個青年果真沒有辜負父母的信任,在互聯網的世界獨創出了一片天地。他就是當今個人財富高達105億、全球知名的亞馬遜書店的首席執行官貝索斯。

我們不能說貝索斯的成功完全歸功於他的父母,但是他父母的幫助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幫他解決了資金問題,又用信任給他帶來了無窮的精神力量。

也許家長中的一些人會說:“要是我的孩子創業,我也會給他錢的。”這一點我絕不懷疑,但是除了錢,我們還能給孩子些什麼呢?

由貝索斯創業成功的案例我聯想到目前孩子們的家庭教育狀況,我們給孩子提供了那麼多物質奉獻的同時,是不是也要問一下自己:我們究竟給了孩子多少信任和鼓勵?

父母對孩子缺乏信心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即使嘴上經常說信任孩子,能用實際行動證明的卻寥寥無幾。

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孩子的博客,他叫徐亮,從前是個比較貪玩的孩子,經常跟朋友一起打球或者出去玩,很晚才回家,功課也是門門“亮紅燈”,他的狀態讓父母很擔心。父母雙雙下崗以後,徐亮一下子懂事了,他自覺對不起父母,就開始認真學習起來,下課就纏住老師問不懂的問題,連回家的路上都在默記單詞。一天下了晚自習,徐亮感覺身後有人跟著自己,他故意走到一家燈火通明的小店門口,通過玻璃窗看見跟著他的人竟然是父親。徐亮什麼都沒說,回到家他不經意地問:“爸、媽,你們是不是不相信我?”母親馬上說:“怎麼會呢,你是我們的好孩子,我們怎麼可能不相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