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不做孩子依賴的大樹,習慣的養成來自信任(4)(1 / 3)

時刻留意周圍有沒有可以幫助孩子鍛煉自己的機會,這也是我們要學會的。在孩子膽怯時給他們言語和目光的鼓勵,他們就能鼓足勇氣、勇往直前。

以前有位家長對我說她的孩子小涵給她帶來不少困擾。11歲的小涵膽子小、心事重、做事拘謹,在學校裏不懂得表現自己,甚至上課舉手發言這樣普通的動作都沒有勇氣做。

母親從老師那裏知道了這一情況,有些生氣地問女兒:“你會回答幹嘛不舉手呢?”她反過來問母親:“為什麼一定要說出來啊?會了不就行了?”“你不說,老師怎麼知道你會不會啊?”母親問。小涵一笑:“就讓成績說話唄。”

小涵的成績不錯,她比較文靜,在同學中也有人緣,但是每次班級幹部選舉,小涵都不參加。開家長會的時候,班主任著重跟小涵的媽媽強調了這一點:有些孩子特別在意自己能不能被選上,小涵明明有能力卻不報名。回家以後,母親跟小涵說了這件事,小涵的頭搖得像撥浪鼓:“我才不幹呢,我就是想做個普通的學生,誰都別逼我。”

“其實她不是不想當班幹部,就是害怕上台演講。”小涵的母親說,她特別發愁孩子的這種性格,不知道今後該怎麼辦。

遇到小涵這種情況,家長還是應該以鼓勵為主,讓孩子明確自己的價值。小涵過於內斂的性格讓她不清楚自己的優勢,而且孩子的自尊心很強,家長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可以鼓勵孩子說:“你很優秀,如果再開朗一點兒就更好了。”“你一直都很出色,為什麼不喜歡把你的優點讓大家學習呢?”類似這樣的話比較容易讓孩子接受,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給了孩子信心。

當孩子通過自我表現獲得稱讚並體會到被肯定的喜悅時,自信心會隨之增強;而自信心的增加,又會促使孩子更加勇於表現自己。隻要孩子能學會勇敢地展示自己,就是在把握機會,積極向上。

那麼,我們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勇氣,給他們展現自己的好機會呢?

首先,要讓孩子擴大接觸麵。這裏不僅僅是指和同齡人的接觸,而是指和外界的接觸。一般來說,膽小內向的孩子並非討厭掌聲和讚美,隻是在眾人麵前覺得難為情,感覺不安。因此,我們要盡量讓孩子經常麵對有陌生人的環境,逐步減輕他們的不安心理。

我在雜誌上看到台灣的一對夫婦很懂得幫助女兒樹立自信:

5歲的紫雨是個很文靜的小姑娘,她一見到陌生人就會本能地躲到家長身後。父母覺得有必要鍛煉孩子的勇氣,閑暇時,父母帶紫雨出去散步,遇到鄰居就交談幾句,並且讓紫雨也參與其中,他們還鼓勵紫雨去找小夥伴玩耍,建立友誼。比如外出購物,爸爸就會說:“紫雨,爸爸的錢包在這裏,我和媽媽有點兒累了,你能去收銀台幫我們付錢嗎?”紫雨就會很聽話地拿著爸爸給的錢去付賬。每到假日,紫雨一家還會出去旅遊,讓紫雨置身於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在父母耐心地教導下,紫雨看陌生人的眼光多了一分坦然。

這個例子讓我懂得,孩子的視野開闊了,見識也自然開闊了,再遇事時也不會驚慌失措,而是沉著冷靜地應對。

其次,要對孩子的特長和優勢多加鼓勵。孩子怯於表現的原因可能是不自信,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而得不到表揚,此時,找出孩子的特長並幫他們樹立信心就尤為重要了。

我的鄰居經常鼓勵女兒蘭蘭,他發現女兒很喜歡唱歌,就說:“蘭蘭的歌唱得這麼好,小朋友們是不是都喜歡聽啊?”或者說:“別人都以為我們家有一隻小百靈鳥呢,下次唱歌給大家聽好不好啊?”就這樣,蘭蘭更喜歡唱歌了,幼兒園裏有聯歡活動,她總會上台表演。

我們可以通過畫畫、唱歌、舞蹈、朗誦等一係列形式挖掘出孩子的能力,創造機會讓他們在家人麵前展示,並加以鼓勵,培養孩子的信心。

另外,要給孩子創造條件讓他多表現。家長的肯定和外人的認可能讓孩子的自信倍增。比如在親友聚會時,家長可以對孩子說:“今天是奶奶的生日,你要不要表演個節目祝奶奶生日快樂呢?”需要注意的是,說話的聲音要小,給孩子留出餘地,眾人期盼的目光和善意的笑容都可能加重孩子的排斥心理。如果孩子還是拒絕,也不要勉為其難,可以給孩子個“台階”下:“你是不是沒有準備好呀?那下次吧。”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是尊重他們意願的。

有一點應值得注意,那就是給孩子展現自己的機會,不等於讓孩子過度地表現自己,過度地表現隻能使孩子滋生出驕傲自滿的情緒,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