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放棄說教,尊重使溝通無阻礙(1)(2 / 3)

以前我和女兒也陷入過尷尬的境地。到了晚飯時間,她還在擺弄她的拚圖玩具,我心急地吼她:“先別玩了,吃飯!”女兒馬上嘟起嘴,硬是要跟我“頑抗到底”,說什麼都不肯乖乖聽話。事後我冷靜下來,如果我是孩子,正玩得高興,也不希望被嗬斥啊。

有了這次教訓,我不再像從前那樣,當女兒貪玩的時候,我會說:“寶貝,先讓玩具也休息一下,我們吃過飯一起玩好不好?”她自然很接受這樣的詢問,很順從地吃飯了。

跟孩子說話要講究技巧,委婉一些,多顧忌孩子的自尊心,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著想,教育的成果就會事半功倍。

對話也是如此,如何進行“問”也是有講究的。孩子排斥“好問”的父母,那種窺探隱私似的追問,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疑神疑鬼,沒有信任感。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小天地,那是出於自我保護的需要。尤其從學校回到家裏,孩子很想要父母親切的問候,很想感受父母的關切,而不是過多過細的疑問。

聰明的父母會引導孩子主動說出心中所想,這基於家庭中輕鬆民主的氛圍,不要給孩子造成“受審”的感覺,多與孩子商量,適當運用“好不好”“你覺得怎麼樣”這樣的句子,會使孩子樂於跟父母交流。

問的主題是充分尊重孩子,不要采用單向思維的提問方式,認為“孩子是我的,我想怎麼問就怎麼問”,卻忽略從自身總結問題所在,忘記問問自己身上是不是有不恰當的問題。去掉“家長總是對的”這種觀念,與孩子的交流會更加順暢,教育的效果會提升很多。

像之前提到的朱德庸先生,他和妻子總結出的教育經驗就是:“要聆聽孩子,要退回到孩子的年齡,真正地去和他做朋友。”他果真培養出了一個優秀的兒子,朱重威在升高中的時候,考上了全台灣最好的建國中學高中部。

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往往站著理解他的父母,正是輕鬆愉悅的家庭環境,給了朱重威學習的激情,相信我們都可以做到。

孩子敏感而簡單,又富有創意,多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能體會到孩子多彩的內心,也能看到更為豐富的世界。

親愛的孩子,我們希望你們健康地成長於柔軟的土地,展開雙翅,飛向更高遠的天空。

借力,榜樣在孩子心中的力量

有一段時間,兒子迷上了閱讀名人傳記,那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一件件感人的事跡、主人公堅定的信念和付出的艱辛讓兒子熱血沸騰。之前懶散貪玩的兒子居然變得愛學習了,跟我和他爸爸講話也不再是不耐煩的表情。

我誇讚他:“很有進步嘛,不錯!”

兒子笑了:“我這是向偶像學習,總有一天我要超越他。”原來兒子崇拜上了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他正努力追趕愛因斯坦的腳步,也想成為一名科學家。

看來,枯燥的教育遠比不上一個榜樣帶來的力量。應了那句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人的一生總會有一兩個甚至更多的人在給予個人指引,對他的成長過程影響深遠,不斷地激勵他勇往直前,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作為社會這個群體的一員,我們不是孤立的,在生命過程中出現過的人,都可能成為榜樣。榜樣的力量無窮無盡,他們就像標尺,丈量我們人生的準則,又像畫筆,為我們勾勒出美好的圖形。

一位美國著名的劇作家在回顧他的成長時深情地說:“我要感謝我的父親和母親,是他們的言行讓我得到人生第一筆財富,也是在他們的指引下,我才能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越走越遠。”這位劇作家坦言:是父母的共同努力,使得他在創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所以,榜樣不一定有多偉大,平凡的榜樣更讓人感動。

自從孩子出生,接觸到的第一位老師就是父母,家庭是他的第一個搖籃。孩子的幼小心靈是一片純淨天空,他們的特點是善於崇拜,善於模仿,他們很容易崇拜在他們心裏有特殊地位的人,進而模仿他們的言行。我們對孩子的養育過程,也就是對孩子開啟啟蒙教育之門的過程。

我始終都相信,父母的言行舉止在不經意間就能影響到孩子的思考、成長,甚至是一生。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指引出一條正確的光明大道,如何成為孩子好的榜樣的確值得我們思考。

俗話說:“言傳身教”。其實“身教”更重於“言傳”。肢體動作比語言還要豐富一些,但在現實中,家長往往不注意“身教”的作用。父母必須注意自己的修養,沒有人能相信一對滿嘴粗話、舉止粗魯的父母可以培養出紳士般或者淑女般的孩子。孩子是好奇和單純的,不懂得社會是什麼樣的,也分不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們需要父母的良好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