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五線譜,用跳動的音符譜出和諧的樂曲;尊重是沙漠中的甘泉,滋潤幹渴的土地;尊重是酷暑中的清風,給煩躁的心帶來一絲清涼。尊重使孩子的心靈不再設防,讓親子之愛更加緊密,讓孩子更能感受到愛的力量。
解讀孩子的視角
我經常聽到周圍一些家長的微詞: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在想什麼,難以和他們溝通。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家長在用他們的視角看待孩子,而這種視角是不對等、不公正的,大人的視角往往帶有審視的意味,審視孩子的一舉一動,審視他們的生活,從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想想,除了愛,自己還應該給孩子些什麼?
明明是愛人同事的兒子,有一次,明明媽媽帶他逛商場,自以為明明會很開心,沒想到他卻煩躁得大聲哭鬧,他媽媽蹲下一看,終於知道了明明哭鬧的原因。原來5歲的明明隻能看到許多晃來晃去的腿,而根本看不到琳琅滿目的商品。
這就是孩子的視角,隻有順著孩子的視角去看,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理世界。我們要注意跟孩子的溝通交流,善於以他們的角度觀察他們的快樂與憂愁。
我不禁想起了著名漫畫家朱德庸先生,他從小就是家長和老師公認的“問題小孩”,對學校非常反感。他在成為父親以後,把孩子當成知心朋友,非常注重和兒子的溝通。
在一次訪談中提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他說:“我討厭學校,也不想讓兒子去上學,反倒是兒子經常早上站在我床邊央求我說:‘爸爸,我要上學。’”現場的人都笑了。
哪個孩子不喜歡這樣的父親呢?分明是個童心未泯的大孩子,難怪他能創作出《絕對小孩》這樣經典的漫畫,因為他會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以孩子的眼睛觀察世界,用孩子的心感悟世界。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色彩斑斕的,通過這雙純潔的眼睛,能看到很多大人看不到的東西,這也就是為什麼《絕對小孩》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吧。
相比之下,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往往在他們興高采烈的時候,當頭給他一記棒喝,傷害了孩子雀躍的心。
有這樣一個鏡頭:父母帶著孩子去公園玩耍,孩子非常開心,不停地在父母麵前跑來跑去,快樂得像一隻小鳥。這時父親突然大嗬一聲:“跑什麼跑,我頭都暈了!”孩子嚇了一跳,然後一聲不響地跟在父母身後,保持三四米的距離。很顯然,孩子的歡樂情緒受到了影響。
如果這位父親不是居高臨下地大聲嗬斥,而是很好地利用這個親子機會與孩子共同欣賞公園的美景,多提問、多交流,不時活躍一下氣氛,孩子就不會跟他們保持“距離”了。
親子遊戲有利於促進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在孩子眼裏,任何事情都可以成為一種遊戲,隻要家長善於把握時機,適當因勢利導,就能從一個遊戲的旁觀者變成遊戲的參與者,成為孩子的好玩伴、好朋友。
要和孩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我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有一家國際機構在全球範圍內做了一項調查,請青少年列出自己崇拜的人。結果,大多數國家的青少年都把自己的父母列在第一位或是前幾位,隻有中國的青少年把父母列在最後一位。
中國的孩子為什麼不崇拜自己的父母?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往往投入了高於其他國家父母很多倍的心血來栽培孩子,但是付出與回報竟成了反比。
因為中國父母骨子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根深蒂固,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無疑對他們的成長影響是最大也最直接的,我們總喜歡用自己的標準來約束孩子,於是有了許多“必須這樣做”“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的語言,卻很少有人能捫心自問:孩子能接受這樣的提議嗎?他會明白嗎?他心裏的真實想法是什麼?不得不承認,這種主觀上約束是教育的一大敗筆。
無論是兒童、少年還是青年,都是有著獨立性格的人,有自己的天賦和喜好,也有自己的選擇和個性,要真正對孩子起到教育作用,我們就應該以他們的視角考慮問題,充分照顧到他們身上不同的特點。
我想父母們幾乎都遇到過類似的場麵:孩子固執倔強,一意孤行,不肯聽從勸告。其實這個時候,不僅是孩子們太任性,也不僅是孩子自我情感的一種宣泄,更包含了一些尊重的需要。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與孩子進行溝通呢?無疑,對話與提問是很好的方式。
對話,但是不要以家長的口吻頤指氣使,孩子不需要居高臨下的老師,而是需要了解他們真實想法的朋友。一些父母有很嚴重的“家長情結”,認為自己是絕對權威,說話如同下命令,不可違背,這樣必然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順著孩子的思路走下去,不失為一條妙計,既能讓孩子得到安慰,又能理解他們的真實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