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很脆弱,他們就像羽翼未豐的雛鳥,需要父母的嗬護與關愛,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在我還沒有涉足教育業的時候,我曾上過一堂難忘的課,我的老師說:“你們即將教書育人,不要忘記,你們不能把孩子當橡皮泥一樣捏來捏去,孩子的個性和天賦不該被抹殺,他們像樹苗,你們要做的,是不斷修剪枝葉,而不是把樹連根砍斷。”
我始終記得老師的這句話,也就是從那時起真正理解了“尊重”這個詞——是在保證他們健康成長的前提下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與空間。
提到“尊重”,很多家長的觀念存在誤區,認為尊重就是順從,其實不然。尊重代表地位的平等,家長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們尊重了孩子,也會贏得孩子的尊重。如果對孩子大呼小叫,孩子也會予以還擊;如果用了商量的口吻,他們就算表情嚴肅,也會心平氣和地好好談,因為誠懇的態度和言語讓他感到了“尊重”二字,所以尊重是相互的。
還有的家長認為尊重就是放手,然後真的對孩子放任不管,這也是不對的。家長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協助者,當孩子出了差錯或者不夠完美時,應該體諒他、包容他。孩子每增加一項能力,都是靠自己努力,父母的角色就是協助他們戰勝困難,並且不斷激勵他們前行。
現在看來,我們的教育完全不必像從前那樣喋喋不休,而是應該讓所有的古板教育方式“退居二線”,用目光和語言贈予孩子真誠的關懷吧。
讓孩子學會感恩
有一次,和同事閑聊,他興致很高的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聽完這個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在一個鬧饑荒的城市,有位家境富裕並且樂善好施的麵包師決定幫助城裏最貧困的幾十個孩子。於是他把孩子們集合在一起,拿出盛滿麵包的籃子說:“你們每個人領一個麵包,在饑荒結束之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我這領取一個麵包。”
頓時,饑俄的孩子們一窩蜂似的圍上去,互相爭搶著,都想拿最大的那個麵包。他們拿完麵包,一邊心滿意足地吃著,一邊離開了,卻沒有人向這位善良的麵包師道謝。
有個叫伊娃的小女孩例外,在其他孩子都搶奪麵包的時候,她隻是安靜地站著,等其他孩子都拿完了麵包才走上前去。那時籃子裏隻剩下一個最小的麵包了,她誠懇地親吻麵包師的手,並且道謝說:“感謝您給我食物。”然後才回家。
第二天,麵包師又提著籃子施舍麵包,情景跟昨天一樣,孩子們又哄搶了一通,伊娃又拿了最小的麵包回家了。晚上,伊娃的媽媽切開麵包,裏麵居然滾出許多嶄新明亮的銀幣。媽媽認為一定是麵包師在揉麵的時候不下心把銀幣掉進去了,就讓伊娃去送還。伊娃趕緊找到麵包師打算把銀幣還給他,麵包師卻麵露慈愛地說:“不,我親愛的孩子,銀幣是我故意放進最小的那個麵包裏的,是你的感恩之心感動了我,這是我給你的回報。”
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故事中的伊娃因為懂得感恩,所以得到了一份珍貴的禮物。
感恩是溫暖且誠摯的詞彙,歌中這樣唱到:“感恩的心,感謝命運,把握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現在,由於家長的溺愛,很多孩子不知道感恩,認為自己想要的東西唾手可得,隻要跟家長提出要求,沒有難辦的事情。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溫暖並沒有錯,但是這樣往往使孩子善良的天性扭曲了。
感恩包含很多內容,對父母家人的感恩,對朋友的感恩,對老師的感恩,大到對社會和國家的感恩。我們有義務讓孩子知道,在這個社會生存不是孤立的,不應該惟我獨尊。孩子會不會感恩,和家長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如果家長本身很冷漠,那麼孩子怎麼能有顆感恩的心呢?
相信大家都看過電視裏的一則廣告:孩子看到母親為年邁的奶奶洗腳,他也按照母親的樣子端來一盆水要給媽媽洗腳,說:“媽媽,我也給你講小鴨子的故事。”正是因為有母親的榜樣在先,孩子才能明白這麼做是對的。
古人有句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說的就是要懂得感恩。英國作家薩克雷也說:“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如果給生活一張笑臉,它回報的就是笑臉,反之將得到陰暗。
感恩的真實事情無處不在,有時它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發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
有一個孩子,從小家庭非常貧困,父親得了重病去世了。沒幾年,母親也患上相同的病癱瘓在床急需手術,學校知道了這一情況,便號召全體師生為他捐款,這筆錢真是及時雨,他的母親順利完成了手術。很多年以後,這個孩子通過刻苦努力當上了老板,有了自己的公司,每年他都給母校捐款捐物,還資助了幾個上不起學的孩子,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