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放棄說教,尊重使溝通無阻礙(2)(1 / 3)

一個溫情的眼神,鼓舞人心;一句安慰的話語,撫慰情緒。

人的目光和談話之間存在一種同步效應,所以人們可以借助目光來表達心裏豐富的情感,以便增強語言的效果。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家長不該僅僅刻板地說教,更應該注意運用語言和目光的交流方式。真正能使孩子平靜的是父母那雙充滿關愛的眼睛和話語中透露出的真誠。目光雖然無聲,卻有震懾人心的力量,語言雖然簡短,卻能直達孩子內心深處。

在家裏,我會對孩子微笑,在學校上課,我也會對學生們微笑,哪怕他們不是特別乖巧。我覺得當一個人微笑的時候,眼睛是閃爍光芒的,眼神裏流露出的肯定和讚賞更容易被他人接受。

我的班級有個學生,是個內向的男孩子,他個子很矮,多少有些自卑。學校一有大型活動,他就找理由請假。有一次學校組織籃球比賽,我特意找到他,希望他能參加,他自然是推辭的,我微笑著注視他,然後說:“別懷疑老師的眼光,你能行。”他終於答應試一試。

在賽場上,我屢次投給他鼓勵的目光,還不時豎起拇指給他加油,他的表現果然很出色,並和隊友配合默契,他們一起為我們班贏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籃球比賽之後,他開朗了很多,也願意積極參加各種活動了,重要的是,他獲得了自信。

每個孩子都願意得到來自家長和老師的認可,這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孩子的自尊心有時候比成年人還要強,優秀的孩子是誇出來的,而不是靠責罵教育出來的。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千萬別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訓斥,應該先穩定一下情緒,弄清楚問題的根源。微笑的麵容、和藹的目光能幫助你和孩子像朋友一樣交談,這樣做的家長才是合格的家長。

我認識一位母親,她在這方麵做得很好。她的女兒今年初中畢業,十幾年來,她從沒用激烈的言辭跟女兒對話。孩子偶爾會犯錯,她隻用眼睛看孩子一眼,女兒馬上心領神會,及時糾正錯誤,過後她會指出女兒什麼地方做錯了,說話始終是和顏悅色的。

教育應該是和諧且溫暖的,家長的眼神和表情就是最溫暖的表達,孩子身處這樣的家庭中,會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永遠對生活充滿熱情。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與孩子交流時的情緒是最直觀的表達。利用眼神來表達意情,讓孩子根據經驗和體會自己去領悟眼神裏的信息,是非常合適的。

相對於目光,運用語言則更為直白一些。但是如果對孩子說的話沒有掌握好“力度”和“火候”,不注意用詞和語氣,就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我們學校期末考試成績公布之後,我在校門口看到這樣一幕:一位母親手裏緊緊攥著試卷,大聲訓斥站在她麵前的孩子:“你真是比豬還笨,我對你失望透了,看看你的成績,你連白癡都不如!”男孩低著頭,臉上的表情從難過到憤怒,最後淡漠了。

我也是母親,很理解那位女士“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她是不愛她的孩子嗎?是真的認為孩子笨得無可救藥嗎?當然不是,她是一時氣急才口無遮攔說出這些話。但是孩子心裏會怎麼想呢?他還能對學習感興趣嗎?還能樹立起信心嗎?

孩子很在意父母給他們的評價,多用一些諸如“你能行”“你很棒”“不錯”的字眼,而不要動不動就說“你笨死了,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或者“你怎麼這麼不爭氣,我的臉都讓你丟光了”……

很長一段時間,我發現班裏有個叫小雨的女孩兒有些奇怪,即使放學了也不願意回家,而且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我主動找她交談,她委屈地說出了原因:“爸爸媽媽很辛苦,他們起早貪黑掙錢供我上學,我很想成為讓他們驕傲的孩子,可是我越是想成為好孩子,越是經常做錯事,被爸媽知道了,他們就會暴打我一頓,還說我什麼都幹不成,比別人差遠了。他們說的話像刀子一樣刺傷我,我不想麵對他們,雖然我回家晚了他們還是會打我罵我,但是我很開心,覺得報複了他們。”小雨的語氣沉重,絲毫感受不到“報複”的快感,後來她抽泣起來。

小雨的話讓我的心一顫,這個女孩顯然承受了與她年齡不相符的壓力,父母口中的“好孩子”成了一堵無形的牆壁,橫亙在小雨和家長之間。父母無所顧忌的話更是讓小雨產生深深的挫敗感,中傷了她的心。

如果她的父母不是用這樣激烈的方式教育小雨,而是親切地關懷她的生活,幫她緩解心理壓力,我想,小雨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茫然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