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是我們大家公認的發明創造小能手,他的綜合成績雖然不好,但在物理上的天賦極高。他的父母卻認為他整天弄那些學習以外的東西沒什麼大出息,每次都指責他。初二下學期學校分快慢班時,李琪想去特長班,父母不同意,掏錢硬是把他“塞”進了快班。
“我太自卑了,很有壓力,一次次考試失敗使我學會了說謊,否則爸爸會打我。”李琪不敢把真實想法說出來,隻好寫在日記裏。他的基礎比較差,快班的學習節奏非常快,李琪不適應,也沒有時間去弄他的發明,越來越憂鬱了。他的父母語重心長地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可要對得起我們給你花的錢啊。”每當李琪想跟父母好好談談,他們都會這麼說,李琪不得不打消去特長班的念頭。
最讓李琪難受的是,班級裏的同學都比他優秀,回答問題的答案是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一到測驗或是考試,李琪的成績排在全班末尾,他覺得同學都用鄙視的眼光注視他,也就不願意跟別人說話了。一下課,他在座位上發呆,放學的路上總是自己走。進了快班,他的成績非但沒提高,反倒少了“發明”的靈感。
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成功,關鍵是家長能不能幫助孩子找到最佳的發揮位置。好的家庭環境應該是適合孩子的個性發展,而不是讓孩子收起個性。但是我所知道的是,目前很多家長普遍抱有一種心態,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
孩子能否成功,在於他是不是選擇了適合自己做的事,也就是選擇前行的道路。隻有給孩子好的定位,才能發揮出它們的最大潛能。
暑假時我去拜訪了我的老師,他的孩子是業內小有名氣的高級會計師,說起這個,老師很慶幸當時他尊重了女兒的選擇,而不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她。
老師的女兒蘭蘭不願意學習,學習成績也不好,蘭蘭初中畢業填誌願時,他跟蘭蘭進行了一次誠懇的談話,他說:“你應該好好想想,自己以後想從事什麼職業。”經過跟女兒一番商量和慎重考慮,蘭蘭選擇就讀職業高中,修會計專業。
“我是挺想讓她上重點高中的,可是蘭蘭對會計感興趣,看來她的選擇沒錯。”老師嗬嗬笑著對我說。
每個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興趣愛好都不同,就像花園裏姹紫嫣紅的花朵,各有各的美麗,我們又何必強求一致呢?如果我們追求整齊統一,那麼就沒有五彩斑斕的世界了。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尊重孩子的個性不等於放任他們的個性。
國慶節時,我給很久沒見的一個朋友打電話送去問候,她正為孩子天天的行為焦頭爛額。
“這孩子不知道怎麼了,他喜歡畫畫,我們給他買畫筆,他畫得到處都是,如我們的衣服上、牆壁上。每天我都得費力打掃,有時候實在氣急了,就吼他幾句,他馬上扔掉畫筆跟我抗議。”
電話裏,朋友的聲音很無奈。
怎樣才算是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呢?怎樣給他們創造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孩子貪玩是應該的,他們做什麼都沒錯,關鍵是大人要從正麵去鼓勵。”朋友這樣認為。
她覺得自己的教育思想挺先進的,可是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她開始迷茫了:“我對他幾乎百依百順,他卻變本加厲。他現在不但不聽大人的話,壞習慣也多起來了:在家到處亂扔東西,帶他出去他就賴在地上不走,非要我抱,看見好玩的了就要我們買給他。”朋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該那麼“尊重”天天的個性呢?
其實,我朋友的想法的確存在誤區,“棍棒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尊重孩子,鼓勵他們個性發展才是當今教育的主旋律。不過,個性發展需要一個“度”,在合理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主發展。因此,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家長應該適當地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某些行為讓自己生氣了。要是讓他們完全自由發揮,不僅影響他們正常成長,還容易養成不良習慣。
現在有很多孩子都比較任性,家長和孩子一起玩耍時,孩子在前麵玩,父母就跟在後麵收拾“殘局”,比如玩搭積木,才幾分鍾,積木就被踢得一塌糊塗,家長就幫忙再搭好,玩拚圖遊戲也是如此,麵對攤開一地的拚圖,家長總是非常耐心地幫助拚完整。
不少家長因為工作繁忙,沒時間照顧孩子,又缺乏育兒經驗,往往會表現出對孩子過多的保護,孩子就會把大人的遷就理解為自己在做正確的事。我們雖然不能過多的限製孩子,也不能單純地“堆笑臉”,在孩子出現危險或錯誤舉動時,我們一定要準確無誤地表示出“憤怒”,可以用眼神或者一個動作來表示,通過給孩子小挫折,幫助孩子改正缺點,讓他們健康發展。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認識到他們的長處,也看清他們的短處,孩子們的寶貴之處就在於他們與眾不同的個性。教育是門藝術,沒有一種通用的方法是適用於所有孩子的,隻有承認了孩子的獨特性,才能因材施教,開發出孩子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