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引導是一味良方,好性格源於好榜樣(3)(2 / 3)

又是什麼讓這對父母心中“非常優秀”的孩子走上歧途了呢?原因是他缺少關懷,如果有什麼知心話跟家長說說,那麼家長就會及時知道孩子遇到的問題,及時糾正他的錯誤並幫他解決。等到大禍釀成,一切都晚了。

那麼,應該怎麼引導孩子積極向上?愛和教育的尺度應該怎樣界定呢?

我在這裏想提出一種“積極暗示”的方法。什麼是“積極暗示”呢?就是通過家長的語言、動作、表情等給孩子正麵的鼓勵和影響,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有一次妮妮生病了,每天都要打針吃藥,我們全家人都忙著照顧她。我雖然很心疼很焦急,但是也沒有流露在臉上。妮妮特別害怕打針,一看到護士拿著針頭走過來,她就大哭不止。我捏了捏她的小臉蛋,說:“寶貝,媽媽小時候生病也很害怕打針呢,可是不打針病是不會好的。其實打針不可怕啊,就像被蚊子咬了一口,妮妮要不要做媽媽勇敢的孩子呢?”妮妮一聽,害怕的情緒明顯緩解了很多。

在妮妮生病期間,我還給她講了很多勇於跟病魔做鬥爭的好榜樣,像張海迪、海倫·凱勒等,妮妮聽得津津有味。她逐漸不害怕打針了,護士再來給她打針的時候,雖然她還是會有些緊張,閉起眼睛不看,但是已經比從前好很多了,還能主動配合伸出小手。

給孩子一些鼓勵,是我們這些做家長的義務,鼓勵使孩子增強信心,讓他們的心智逐漸成熟起來。對於有些小毛病的孩子,合理的引導和鼓勵更重要。

朋友家的孩子露露2歲,她很挑食,隻吃肉,不吃青菜。朋友想了一個好辦法。再吃飯時,她用露露能聽到的聲音偷偷地對愛人說:“知道嗎?咱們露露有進步呢,中午吃了好幾口蔬菜。”之後又說:“哎呀,今天這盤青菜怎麼做的啊,太好吃了。”聽到媽媽這麼說,露露也夾起青菜吃了一口。

“積極暗示法”是個很有效的方法,它的重點在於潛移默化給了孩子教育,從而拋棄了冗長的說教,孩子能很快接受。而且,它跟傳統的“千叮嚀萬囑咐”不同,潛移默化式的教育有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不再是父母告訴“你應該這麼做”,而是自己去領悟,進一步提高了孩子的領悟能力。

熏陶出孩子的興趣

我始終認為,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正因為對一件事物感興趣,才能充滿激情地去鑽研、去學習。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德智體均衡、全麵的發展,對他們的一生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興趣愛好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都是有利的。怎樣才算真正的興趣呢?我覺得首先是孩子願意主動接觸這件事物,“自願”是發展興趣的良好基礎。

我周圍總有些家長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培養孩子的,也就是說,把孩子的“自願性”變成了“強迫性”。這樣,孩子不但不喜歡學習,而且慢慢地產生厭惡情緒。

開班會的時候,我以“興趣”為主題,打開了學生們的話匣子,他們七嘴八舌聊開了。

“我很喜歡畫畫,爸媽也挺支持的,但是他們每天都給我規定要畫幾張畫,不完成任務不行,我覺得比寫作業還累,現在已經不喜歡畫畫了。”小寧第一個站起來發言。

小寧的同桌也說:“我媽給我報了四五個興趣班,除了在學校上課就是去興趣班,周六周日也沒時間休息,我頭都暈了。”

還有的學生說:“爸媽給我列出一張單子,上麵都是讓我讀的書,很多書哲理性太強,我讀不懂。隻要我一說不喜歡讀,他們就很生氣,狠狠地批評我。”

在班會上我做了個小調查,真正按照自己興趣發展、家長並沒有妄加幹涉的孩子寥寥無幾,大多數孩子的興趣不是自己的,而是家長的。

比如小寧的家長,他們忽視了興趣的真正含義,興趣不是帶有固定模式的,而是自主的。如果為了發展興趣而設立標準,那麼就會讓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強,覺得興趣是一種負擔,長此下去,興趣也就不是興趣了。

還有小寧同桌的家長,不在乎孩子是不是真的感興趣,也不在乎參加興趣班能得到什麼實際效果,隻是盲目認為“越多越好”,太急功近利,結果往往事與願違。現在孩子的課業負擔比較重,學習之餘還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學的知識太混亂,又沒有充分時間休息,身體和大腦都超負荷運轉,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