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引導是一味良方,好性格源於好榜樣(3)(1 / 3)

在我和愛人的引導下,妮妮漸漸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有一次我在廚房洗菜的時候忘記關水龍頭,妮妮馬上替我關掉,還一本正經“教訓我”說:“媽媽,老師教育我們不可以浪費水源。”她建議我們把洗菜、洗臉的水用來衝廁所。晚上睡覺前,她還要認真檢查一遍各個房間的燈是不是關好,我覺得她都快成節約能源的小代表了。

教育孩子時,家長要以身作則,把勤儉節約當成口號,為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做向導。

潛移默化給孩子一些好榜樣

不少人都讚同一句話:孩子是一麵鏡子。這句話說明,孩子身上折射了我們這些家長的影子。有時,我們一味地要求孩子做這做那,想把他們培養成完美的人,卻沒看到自己的缺點和毛病。殊不知,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孩子完整地記錄在大腦裏。要想讓孩子優秀,自己首先要擺脫壞習慣,注意言辭、態度、動作。

我去超市買東西,在收銀台排隊結賬的時候,站在相鄰一排的兩個人吵起來了。原因是一個女人插隊,另一個女人自然不滿意,她不依不饒地說了很多激烈的話,險些動起手來。過了十幾分鍾,爭吵才漸漸平息。整個過程,插隊女人的孩子一直靜靜地站在旁邊看著,可能他已經形成了一種心理:爭吵和謾罵才是解決衝突的最好方式。

家長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孩子的心靈,往往家長給孩子提出很多要求,自己卻沒嚴格要求自己。

“就知道哭!你怎麼那麼煩人啊!”這是我在辦公室聽到的一句話,說這話的是我的同事,因為她晚上要加班,繁重的工作讓她的心情無比煩躁。恰在此時,她的孩子打電話來說明天班裏要開聯歡會,讓她準備跳舞的裙子,她吼了幾句,孩子就哭起來了。

我理解同事的心情,但是她對孩子亂吼亂叫是不應該的,她沒有意識到這麼說很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她沒有尊重孩子。孩子的心靈很脆弱,他們需要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家長。遇到此類情況,一定要先平複一下情緒,再慢慢地溝通交流。

以前我也犯過錯誤,下班回到家很累了,等兒子放學回來,我一邊收拾房間一邊隨口地問他:“今天在學校怎麼樣?”起初兒子繪聲繪色地描述學校裏又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可每次他說話我都漫不經心地聽,完全沒有反應,還專心疊我的衣服或者做飯。久而久之,兒子也不再跟我講學校的事情了,我再問他“在學校怎麼樣”時,他也隨口地答:“就那樣吧。”我們這樣彼此敷衍的對話幾乎成了“例行公事”,“就那樣吧”也成了兒子的口頭禪。

意識到這個問題以後,我覺得有必要改善一下我和兒子的交流方式。

“今天在學校有什麼有意思的事嗎?”我放下了手中的家務,坐在兒子旁邊。

兒子還是那句:“就那樣吧。”然後隨便翻看著報紙。我笑了:“那我有件好玩的事情告訴你。”果然,兒子的興趣被勾起來了,我就講了發生在公交車上一件有趣的事。兒子聽完不以為然地說:“哎呀,不是很有趣啊!比我上次遇見的事情差遠了,我們班……”

就這樣,我和兒子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起來,我改變了以往那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兒子也願意跟我交流了。

隻做孩子好榜樣,不做孩子的壞榜樣。孩子的性格由父母來塑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過度的嬌慣縱容,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溺愛。二是過度的忽視和放任。這兩種態度都不可取,隻會讓孩子偏離正常成長的軌道。

先說第一種,溺愛問題幾乎是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最難解決的問題。溺愛剝奪了孩子愛他人的權利,使得孩子心中隻有自己,沒有別人,認為家長做任何事情都是應該的,凡事都應以他為主。這種“自我”的觀念一旦形成,很難有所改變。前麵已經提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在這裏就不多說了。

與溺愛相對的就是忽視。很多家長忙於工作,沒時間照顧孩子,在情感上缺乏與孩子的溝通。孩子有什麼事情,做家長的也懶得理會。放任孩子的行為會造成孩子的“愛缺失”,變得孤獨、不合群、叛逆。我們經常在報紙或電視上看到,少年犯罪和缺少家庭溫暖有很大的關係。

我看過一期講青少年犯罪的節目,有一個孩子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武漢某初中男生黃某的父母是當地的富豪,平時因為忙著做生意,根本沒時間照顧孩子。他們用錢堆砌出孩子的童年,孩子想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黃某在放任自流的環境中沾染了一係列壞習性,後來他因盜竊罪被捕。他沒認識到自己犯罪了,說盜竊隻是為了好玩、刺激,能引人注目。而他的父母在聽到這一消息之後,覺得“根本不可能”,反複強調他們的孩子小時候就非常優秀,而且他們給孩子很多零花錢,孩子又怎麼可能去偷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