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美味語言,為孩子築起心靈防護牆(1)(1 / 3)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讚美的語言能讓人忘記感傷,斥責的語言讓人倍感失落。孩子脆弱的心靈需要美麗語言的守護,因為隻有置身於優美語言構築的世界中,孩子的智慧才能散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營養”出孩子的陽光心態

什麼是陽光心態?我認為包含了很多內容,陽光心態應該是一種樂觀向上、知足、積極的心態。

“小小少年,沒有煩惱,四周明媚陽光照……”這是一部著名電影《英俊少年》的主題曲,電影中那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形象博得了很多人的喜愛。家長們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保持“英俊少年”那樣的陽光心態。

盡管家長和老師都想讓孩子能變成“陽光男孩”、“陽光女孩”,卻仍然有不少孩子心胸不開闊、膽怯自卑、逆來順受、孤僻不合群,等等。

生活中,一些家長不懂得如何培養孩子的陽光心態,導致孩子的心靈發展不健全,消極地學習著、生活著。

我們還是來談談家長的“榜樣作用”吧。有“陽光心態”的父母,才有“陽光心態”的孩子。反之,隻會使孩子的情緒變得糟糕。

我的班上有個女孩子,臉上總是帶著與年紀不符的憂鬱。雖然也是按時上課,認真聽講,可是性格非常內向,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一副懨懨的表情,同學們也很忽視她。我讓她帶我到她家進行家訪,剛到門口,就聽見屋子裏傳出爭吵聲和摔東西的聲音,她沒有任何反應,好像已經習慣了似的。

我和她的父母在客廳聊起來,談及孩子自閉的性格,她的母親抱怨開了:“我們這麼辛苦為了什麼?不還是為了她?這孩子一點兒都不讓我們省心。”

“她還是很聽話的孩子,就是不太愛和別人交流。”我說。這位母親馬上激動起來:“我不許她跟別人來往,社會太複雜了,壞人又多,萬一出事怎麼辦?”接著,她開始跟我抱怨工作的繁重,教育孩子的壓力,唉聲歎氣貫穿了整個談話過程。

我明白了那個學生的症結所在,她的父母經常因為一些瑣事吵架,父母給了她消極的情緒,在無形中告訴她:社會很凶險,一定要小心再小心。而且她媽媽的話語中,無一不透露出對瑣碎生活的失望甚至是絕望,試問孩子又怎麼能積極向上呢?

父母有了好的心態,才能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指引,這是塑造孩子陽光心態尤為關鍵的一步。就算孩子對人生有所懷疑,家長應該給孩子指出陽光的一麵,而不是眼中隻有陰霾。

和上麵那個憂愁的女孩子相比,另一個學生小林就是個師長喜愛、同學歡迎的樂觀孩子,他媽媽說:“每次一看到孩子的笑臉,就算有什麼不開心的事,也都煙消雲散了。”小林的樂觀和積極,和他父母成功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

小林的父母很開明,他們讓小林自由地表達想法,這讓孩子感受到了自己是被尊重和信任的,讓孩子明白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價值。父母平時讓小林參與到家庭事務中,如果小林有什麼還不成熟的意見,他們就直言不諱地指出來,而不是違心誇獎。

起初小林的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興趣,給他報了興趣班讓他學美術,可是慢慢發現小林並不喜歡美術,一坐在畫板前就很煩躁,父母經過商量之後,決定根據孩子的喜好讓他自己選擇。小林對植物很好奇,於是父母經常開車帶小林去郊外接觸大自然,幫他認識到更多的植物,還帶他去圖書館查相關資料。有時,他們也會弄一些植物標本,供小林“研究”,給了小林莫大的支持。

此外,他們還非常重視小林和其他同伴的交流。平時,小林經常帶同學到家裏做功課,然後一起討論問題,在討論中,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自己的想法被同齡人認可,內心的滿足和自豪感是很強大的。

“沒有什麼比給孩子自主的空間更好的了。”小林媽媽這樣說。她的話非常有道理,孩子的陽光心態就是在家長的信任與尊重中培養出來的。

從小林的成功案例中,有兩點值得家長們學習。一是要清楚孩子們追求的是什麼,他們的特點是什麼。按照孩子的特點“量身定製”適合他們的教育模式,才有利於對孩子的教育。孩子們有思想,總希望家長能把自己當成年人看待,所以家長在孩子麵前不應該擺“老資格”,而是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對話。

二是要給孩子營造寬鬆、民主的家庭環境。和諧的家庭氛圍能給孩子帶來愉悅,家庭中提倡民主,能給孩子足夠的自信。如果想法還不成熟而受到批評,孩子非但不會認為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反而會覺得是對自己的尊重。無論是樂觀向上的情緒,還是消極被動的情緒,都是內心追求外界認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