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美味語言,為孩子築起心靈防護牆(2)(2 / 3)

我有個開兒童心理問題谘詢診所的朋友,他叫鵬宇,他跟我講起他的童年經曆,讓我倍感沉重。

鵬宇4歲時,爸爸因為他不聽話,便惱怒地咒罵道:“你真是不爭氣,長大非坐牢不可……”小鵬宇並不知道坐牢是什麼意思,隻知道爸爸很生氣。以前的“問題兒童”,現在已經三十多歲的鵬宇回憶起他的童年,表情凝重,爸爸那句“非坐牢不可”一直伴隨了他十幾年。每當鵬宇又淘氣了,爸爸就會用這句話來教訓他,還毒打他。

這種“棍棒教育”持續到鵬宇18歲,鵬宇有力量和父母對抗了,父母已經“打”不贏他。於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又轉變成了“廢棄式”,鵬宇便經常聽到父母罵他:“真後悔生你這個兒子,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類似的話聽得多了,鵬宇變得麻木不仁。他已經對這個家不留戀了,懷著對父母滿滿的仇恨,鵬宇盜竊了4萬塊錢離家出走,也因此犯盜竊罪被判刑10年。

鐵窗生涯結束後,身心飽受創傷的鵬宇開始從事促進家庭教育健康發展的工作,他對我說,他做過一項調查,幾乎九成以上的罪犯都有個扭曲的童年,都承受過家長過分的斥責和咒罵。父母咒罵的次數多了,使孩子的心理發生質變,深深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一個人喪失了自尊,很可能變得自暴自棄、委靡不振,因此步入歧途。所以,家長的“惡語”等於在摧殘孩子的生命。

要想做到和孩子的關係和諧,應該以鼓勵為主、指引為輔,家長必須走出教育的誤區。

首先,家長要科學地愛孩子,而不是溺愛或是不愛。孩子感受到了我們的愛,心中自然會充滿陽光,變得開朗樂觀,也會學會愛別人。

其次,我們要常問問自己,家庭的氛圍是否有利於孩子成長?我們是不是孩子的好榜樣?家庭成員之間相處和睦,家中少爭吵也是對孩子有利的。

再次,我們要擺正與孩子的關係,是朋友,是夥伴,而不是居高臨下的“上下級”。多跟孩子互動、多溝通交流,關係會親密得多。

最後,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多挖掘他們的優點,哪怕隻是細微的進步,多鼓勵,而不是多咒罵。

“惡語”要不得,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助於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態,用樂觀向上的情緒迎接成長路上的挫折與挑戰。

用語言架起平等的橋梁

一位從澳大利亞旅遊歸來的朋友跟我說起她的旅遊見聞:“澳大利亞的家長跟孩子說話都是蹲下來的,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第一次見到這種情景是在朋友家。周末朋友請客吃飯,客人中有一對年輕的夫婦帶著孩子,孩子吃完飯要出去玩,這時她媽媽蹲下來跟他說話。我當時很驚訝,還以為是這個媽媽獨特的教育方式,就沒有多問。又一個周末,另一個朋友珍妮邀請我去她家共度周末,在她家我又見到了溫馨的情景。”

珍妮有一對可愛的兒女,大家一起外出購物時,4歲的兒子傑克因為姐姐先進了汽車而鬧情緒。珍妮在車門旁蹲下,對傑克說:“你和姐姐誰先進汽車並不重要,對嗎?”傑克會意地點點頭,乖乖進了汽車並挨著姐姐坐下。

第二天上午,珍妮一家去公園玩,傑克又蹦又跳,不小心摔了一跤,他的眼淚都快掉下來了。這時,珍妮又蹲下來,溫柔地對兒子說:“你已經是個大男孩了,這點小傷不算什麼,是不是?”姐姐也學著珍妮的樣子蹲下來看著弟弟,說:“你是個小男子漢了,不能哭鼻子。”傑克馬上收住了眼淚,重新高興地去玩了。

朋友不禁和珍妮談起了教育孩子的方式,珍妮說:“我小時候,父母就是跟我這樣說話的,孩子的個子比較矮,我們就應該蹲下來跟他們對話,這樣才平等。”

家長跟孩子處在同一個高度,保持視線的水平,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體現了家長對待孩子問題的親切和認真的態度。

這種教育模式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家長擁有平等地位,也是受到尊重的,有助於孩子從小培養獨立自尊的性格,也有助於孩子正確麵對自己的缺點和問題,及時糾正錯誤。

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具體的教育方法,體現了家長的智慧和教育水平,也增進了和孩子的關係。

父母都為孩子的將來著想,可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是“過來人”,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然而,這種不平等的交流方式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學生蒙蒙跟我傾訴苦惱,說她的家長很“強權”,還給我講了幾個和父母之間發生的小事情:母親節那天,蒙蒙用零花錢給媽媽買了一支康乃馨,本以為媽媽會很高興,可誰知媽媽把她罵了一頓:“你買這個幹嘛?就知道亂花錢,太不懂事了!”說著,把花扔在了一邊,蒙蒙很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