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女士的兒子東東3歲了,剛上幼兒園不久,孩子隻去了幾天卻再也不想去了。劉女士問原因,東東隻說是幼兒園的老師不好。劉女士以為兒子太任性,就沒在意。可又過了一段時間,東東的情緒很不佳,晚上睡覺也會被噩夢驚醒,時常無故大喊大叫。劉女士意識到了嚴重性,就在東東的衣服口袋裏放了一支錄音筆,等東東從幼兒園回來,劉女士打開錄音筆,竟聽到了這樣的話:“你是豬啊?什麼都不會!”“你這麼笨,活著幹嘛,死了算了!”“你還是不是男孩啊?動不動就哭,你去死吧!”……惡言惡語中間,隱隱夾雜著東東的哭聲。
“我真沒想到,這些話出自幼兒園教師的口,我聽一遍錄音就要哭一次,我的孩子遭受了什麼樣的痛苦啊!”劉女士寫到。
我既難過又震驚,那位老師根本沒想到她的一時口舌之快深深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這樣的“教育方式”絕對不可取,嚴重影響了孩子正常成長,甚至他的一生都會有陰影。孩子們在成長階段是需要良好的指引的,而不是用斥責、打罵等方式。
家長和老師曾經對孩子的體罰引起高度重視,當體罰的勢頭漸漸消減,“語言暴力”卻有所抬頭。如果說體罰是對孩子身體的摧殘,那麼“語言暴力”就是對孩子精神的摧殘。孩子雖然年幼,但是自尊心比成人還要敏感。“語言暴力”不僅侮辱了孩子的人格,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嚴重的還會導致孩子喪失生活信念,心智失常,引發逃學、厭世、犯罪等一係列後果。
父母的幾句話,有時比肢體行為更讓孩子刻骨銘心,切記不要對孩子出口成“傷”。
我的一個親戚最頭疼去幼兒園接兒子喬喬,老師不止一次說過喬喬尿床,親戚覺得很丟臉。她告訴喬喬,想上廁所要跟老師說,每次喬喬都是滿口答應,可依舊尿床。時間一長,不光同住的小朋友,連老師和其他孩子家長都很不高興,親戚恨鐵不成鋼,跟別人閑談,自然把話題扯到喬喬身上:“這個孩子煩死了,尿床的毛病就是改不掉。”親戚跟我講起喬喬,也是同樣的話,說喬喬讓她很失望。旁邊的喬喬羞紅了臉,眼裏露出怨恨的神情。
我知道親戚沒經考慮,無意間就說出了喬喬的“秘密”,但在喬喬看來,也許認為媽媽在故意羞辱他,當眾讓他出醜。尿床的毛病隨著年齡的成長自然會改掉,喬喬卻有了很重的心理負擔,他會認為自己比別人差,產生嚴重的自卑感,缺乏與他人交往的勇氣。
孩子尿床不是大問題,不要抱怨和指責孩子,更不要到處宣揚,保護好孩子的隱私也就是保護了孩子的尊嚴,孩子會感激家長的。
孩子的成長壞境對他們很重要,好的語言壞境更重要,在孩子麵前說話要“忌諱”。
鄰居家4歲的圓圓是個很討人喜歡的孩子,有一次媽媽帶她去公園,正巧我們都在樓下乘涼聊天,鄰居就帶她過來打招呼。我們都誇圓圓可愛,宋奶奶給了她一把糖果,然後問圓圓在哪個學校上學,誰知道圓圓不耐煩地說:“你怎麼那麼多事兒啊?我還要去公園呢。”搞得我們很尷尬。
原來,每次圓圓要媽媽幫她弄這弄那,媽媽都會回一句:“你怎麼那麼多事兒啊。”慢慢地,圓圓也學會了,雖然她可能不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但受媽媽影響,這句話已經成了她的口頭禪了。
所以,在對孩子說話前一定要認真組織好語言,想想哪些是應該說的,哪些不該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要說。
一個學生家長對我說,他和兒子正處於“冷戰期”,不知道有什麼辦法能緩和他們的矛盾。這個“望子成龍”的父親總是隨口斥責兒子,說兒子“笨得要命”“什麼都不會”,兒子成績不好、東西擺錯了位置、房間沒整理幹淨統統都是他發火的理由。
“我也知道這麼做不對,就是控製不了自己。”他說,“我想跟他好好聊聊,可沒說上幾句,兒子就煩了,我看到他的樣子更是上火,就和他爭吵起來,急了就打他幾巴掌。”他拿出一本日記,孩子在上麵寫:“我恨透爸爸了,他經常打我罵我,我真想去死,下輩子再也不當他兒子。”
這位父親深深歎氣,一臉的無奈和傷感。
我告訴他,孩子的自尊心很強,家長愛孩子,卻弄錯了方式,以為打罵才能讓孩子長記性,其實是嚴重打擊了他的自信。愛孩子,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犯了和這位父親一樣的錯誤,一時生氣口不擇言,愛和尊重同樣重要,不要口出惡語,使孩子因愛生怨。
人生從幼年開始逐步走向成年,孩子小時候,家長的話語對他們影響尤其深,溫柔的語言能把孩子變得優秀,惡言惡語也會毀掉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