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美味語言,為孩子築起心靈防護牆(3)(2 / 3)

“我特別想讓父母罵我、打我,他們越求我,我越想和他們對著幹。”戒毒所裏的小曄捂住臉,手腕上明晃晃的手銬刺痛了旁人的眼睛。

如果小曄的父母不是用“哀求”的教育方式,而是冷靜地分析問題,多跟孩子溝通,就能很快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小曄也不會有個殘缺的人生。

對於孩子一些要求,家長必須懂得拒絕。

我正在書房備課的時候,妮妮過來對我說:“媽媽,我想要一個新鬧鍾。”“你的鬧鍾不是好好的嗎?”我從書本中抬起頭,問她。妮妮嘟囔著:“我不喜歡那個鬧鍾了。”我說:“你的鬧鍾壞了我再給你買。”妮妮沒說什麼就出去了。

等我忙完,就去妮妮的房間看她,誰知道她正用文具盒砸鬧鍾呢,我很生氣:“妮妮,幹嗎要砸鬧鍾?”“你不是說鬧鍾壞了就給我買新的嗎?我就要把它弄壞!”妮妮理直氣壯。我又好氣又好笑,這個時候怎麼講道理都是沒用的,於是我對妮妮說:“除非你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否則媽媽不會再理你。”然後走開。我沒回頭看妮妮,不然她很可能無理取鬧一番。

睡覺前,妮妮怯怯地叫我:“媽媽。”我示意她到我身邊,她說:“對不起,我不該砸鬧鍾。”“下次還會這樣嗎?”我嚴肅地問。妮妮搖頭:“不會了,媽媽別生氣了。”

事情暫時過去了,過了幾天,妮妮似乎又有了買新鬧鍾的念頭,她試探著提出的時候,我馬上拒絕了:“不行,我們說好的事情不能反悔,沒人喜歡說話不算數的小孩。”這次,妮妮明白了,我是不會給她買新鬧鍾的,後來再也沒鬧著買鬧鍾。

我們不能因為孩子發脾氣而順從他的意思去做,那樣孩子會越發得寸進尺,逐漸養成習慣就很難改正了。同樣,當他們又哭又鬧,我們即使再煩,也不要大聲喊叫,否則會火上澆油。

在家和在外麵是一樣的,如果孩子不停哭鬧,不妨將孩子短暫“隔離”,冷落他一會兒,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真的生氣了。如此反複幾次,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的發脾氣和哭鬧沒有任何意義。

拒絕孩子時,不要跟孩子有太多的爭辯,話語一定要簡潔,並且是不容置疑的。眼睛看著孩子,表情要平靜,不要笑,孩子會誤會笑容的含義,認為有可趁之機。等孩子冷靜下來了,再跟他講道理,用尊重、平等的態度,孩子才會接受建議。

我們常說父母不該給孩子套上太沉重的枷鎖,但過分的縱容也是錯誤的。孩子成長的路上,難免遇到很多問題,在他們前進的每一步給他們動力和鼓勵,適當的批評是必要的,“哀求”並不可取。

父母嘮叨要不得

好朋友的孩子給我打電話,說:“阿姨,我媽可真沒勁。”我吃了一驚,問:“怎麼了?”他馬上在那邊說開了:“昨天我剛準備起床,我媽就在門口喊我吃早飯,我答應了一聲,沒過1分鍾,她又喊了好幾遍,你說多煩啊。”我剛安慰他幾句,他又說:“我和同學踢球,被我媽知道了,她又嘮叨起來,說我就知道瘋玩,不好好學習,以後考不上大學就完了。本來我躲進房間以為沒事了,可一出來她還繼續嘮叨,真煩!”孩子的話引發了我的思考。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父母的千叮嚀萬囑咐在孩子眼裏卻成了“嘮叨”的代稱,產生了厭煩心理。一家兒童心理研究中心調查顯示,98%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被孩子認為是嘮叨,不少孩子為了擺脫父母的嘮叨,甚至走上極端,做出違法的事情。

為了教育孩子,整天嘮叨的父母不占少數,那麼父母為什麼要“嘮叨”呢?我覺得主要是因為孩子身上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有的父母把自己沒實現的願望也加給孩子,想讓孩子替自己實現,但是這種想法往往在無形中給了孩子巨大壓力,孩子能一步步地實現家長願望固然皆大歡喜,一旦孩子無法達到要求,家長就會反複督促,以此讓孩子加深印象。也有的父母平時溺愛孩子,養成了孩子懶散的性格,父母覺得語言教育達不到效果,便錯誤地認為:一遍不聽我就說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總有一遍能聽得進去吧。

我的一個學生跟我說悄悄話:“老師,我最煩媽媽嘮叨我了,雖然很多時候她說得對,但我就是想故意氣她,她越不想讓我做什麼我越做什麼!她一點兒都不相信我,如果我把事情做好了,她認為是她的嘮叨起了作用,那樣就麻煩了。我知道這樣做不好,可是我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