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知己,就要跟孩子培養共同的興趣,關心他的心情變化,遇到問題時為他出謀劃策,在良好的氛圍裏,以朋友的角度跟孩子溝通。
做孩子的智囊,就是在孩子迷茫的時候提出正確的方法,引導他們做出選擇,而不是用老生常談的說教,那樣既讓孩子厭煩,又沒什麼實際效果。
我們要多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我們的童年也有不被家長理解的時候,想一想那時自己最希望有什麼樣的父母,最想得到什麼樣的愛,將心比心,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總是高高在上地麵對孩子,那麼距離就不僅僅是身高的幾十厘米,而是心和心的距離。不要讓這種距離阻隔我們和孩子的交流,平等對待,耐心傾聽,關係自然會和諧。
哀求,隻會使孩子得寸進尺
鄰居跟我說起他剛上小學的女兒:“我們拿這個孩子沒辦法,她就是不肯好好吃飯,一到吃飯時間就東張西望,要不就是擺弄玩具,勸了很多次也改不掉這個毛病。”
鄰居的女兒是家裏的“小公主”,家長把她當成心肝寶貝一樣哄著捧著。如果飯桌上沒有她喜歡吃的菜,她拿起碗就摔,之後還氣呼呼的覺得自己受了很大委屈。每次吃飯,家人輪番上陣哄她,爸爸舉著飯碗,媽媽在旁邊賠笑臉,她吃一口,大家心裏才踏實一點兒;她不吃,全家也就沒心思吃飯了。
根本原因就在鄰居一家人身上,他們的嬌慣助長了女兒的壞脾氣,隻要一不順心就哭鬧不休。
同事家10歲的丹丹也是這樣,她喜歡的東西,家長必須給買,不然就大發脾氣,在地上打滾兒。一次丹丹去姑姑家做客,喜歡上了小表姐的布娃娃,媽媽說再給丹丹買一個,丹丹不肯,非要表姐的不可。媽媽隻好要下了那個娃娃,丹丹才平靜下來。
其實丹丹以前是個聽話的孩子,隨著慢慢長大,她和其他孩子一樣表現出了任性、愛發脾氣的毛病,這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表明孩子想獨立了,不願意家長插手自己的事情。可是丹丹的父母沒有好好加以引導,隻是由著她的性子。起初她得不到什麼東西,家長跟她講道理,她也不會反應很激烈,最多是撅著嘴生氣,丹丹媽媽不忍心看到孩子失望的樣子,就買給她想要的。漸漸地,丹丹養成了壞毛病。
鄰居家的孩子和丹丹都是在家長的寵溺下變得“得寸進尺”,沒有收斂。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得寸進尺”都是讓人反感的。大人可能會自覺改正,孩子就不同了。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可能認為他因為得不到東西而哭鬧是正常的,但孩子長大以後,性格已經形成,很難有所轉變。
最初孩子想擁有什麼東西,隻是試探性的,如果家長屈服了,無形中強化了孩子的任性,他嚐到一點點甜頭,下次還會采取相同的方式索取。
記得有一年兒童節,我帶著孩子們去公園玩,旋轉木馬前排了很多的人,好不容易輪到我們了,坐完一圈木馬,大家都讓出位置讓其他孩子接著玩。有一個孩子死死抱住木馬,說什麼都不肯走。他媽媽哄他:“寶貝聽話,後麵有那麼多小朋友呢。”孩子不聽,非要再坐一圈,媽媽又說:“你是媽媽的好寶貝,快下來好嗎?”孩子還是不聽,周圍的人都抱怨起來,媽媽隻好說:“乖,媽媽給你買個小木馬,咱們回家玩。”孩子聽了這話,才乖乖走了。
父母的妥協可能有種種理由:不想讓孩子失望,為了擺脫在公眾場合的難堪,為了節省時間,等等。總之,是基於對孩子愛護之上的,可能父母都不會想到,一味地妥協隻會讓孩子得寸進尺,對孩子的成長是沒有好處的。
我在電視上看過一個案例,就是講家長的妥協給孩子帶來的惡果。
小曄是家裏最小的孩子,父母一向對他百依百順,小曄說什麼就是什麼,哪怕父母對他提出的要求也很為難,也總會盡全力使他滿意。小曄看見同學騎著一輛嶄新的摩托車很威風他就讓父母給買,買摩托車的錢對這個普通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實在難辦,父母就“哀求”說:“先別買了吧,以後家裏有錢了再給你買。”小曄不肯,鬧了很長時間,父母隻好借了一些錢給他買了摩托車。
小曄的學習成績不好,父母又用哀求的口吻跟他商量:“你要什麼我們就給你買什麼,隻要你好好學習,你讓我們幹什麼都行。”青春期的小曄越來越叛逆,他交了幾個社會上的朋友,沾染了一係列惡習,因為小偷小摸或是賭博被派出所拘留過幾次。父母可憐兮兮地求他:“兒子,下次別再犯了行嗎?你肯定能改正的。”後來小曄淪落到吸毒的地步,父母甚至多次下跪求他悔改,可是已經晚了,他在錯誤的路上已經沒辦法回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