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聽我的話準沒錯,真出了什麼問題,後悔就晚了。”朋友生氣地說。孩子也氣得嚷起來:“我不參加了!行了吧?!”然後摔門而去,他去夏令營的興奮心情已經被媽媽破壞掉了。
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一下,我們是希望要善解人意的父母,還是希望要嘮叨不休的父母呢?如果自己的父母這樣沒完沒了的嘮叨,同樣的話重複上十幾遍,我們又是什麼感受呢?
當孩子覺得“好煩”,聽不進去勸告時,我們不妨冷靜下來想想自己的說話方式是不是不太對,可以跟孩子好好交流一下:“剛才的話是不是說一遍就可以了?下次隻說一次你能不能做到呢?”還是那句話,把孩子當成朋友,孩子也會把我們當成朋友。
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變令人厭煩的嘮叨為和孩子之間的雙向交流,能為了解孩子提供良好的幫助。
孩子最反感攀比性語言
孩子最討厭的就是父母拿自己和別人比較,這也是傷害孩子自尊心最嚴重的方式之一。
小軍曾是我班裏的學生,去年參加完中考之後,他就顯得很苦惱,原因是一直成績優異的他沒發揮出正常水平,分數偏低,隻進了一所普通高中。沒想到家裏炸開了鍋,父母的長籲短歎讓小軍無所適從,尤其聽說鄰居的孩子考進了省重點高中,父母更是向小軍“開炮”: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怎麼就那麼有出息,你太給我們丟麵子了。
本來小軍就為沒能上個好高中而自責,聽到父母這樣說就更傷心了。他想不通,自己已經很難過了,為什麼父母不能安慰一下,反而拿他跟別的孩子比呢?
“你看看人家孩子……”這句恐怕是大多數父母經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因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切,父母總想幫孩子加快前進的速度,生怕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和小軍父母抱有一樣心態的父母為數不少,對孩子期望值過高,使家長們形成了一種把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對比的習慣,認為這樣才能比較出差距,找到讓孩子前進的動力。
希望孩子進步沒有錯,可是“攀比性”語言往往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影響孩子的心靈成長。
某小學五年級針對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開展了一項“孩子最不願意聽到家長說哪句話”的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有80%認為“人家的孩子太優秀了”或者“跟人家比,你差遠了”這兩句最不能接受。有專家指出,攀比性的語言相當於時時刻刻在提醒孩子:你就是沒出息,家長對你失望透了,時刻刻都在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我的學生小輝說他父母經常拿他跟別的孩子比較,嘴上掛著幾句話:“人家學習比你好,你就不能向人家學習學習?”“你看看和你同齡的,哪個不比你強。”難怪小輝喜歡獨處,做任何事都沒有信心,原來和他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無關係。
家長攀比性的話語使孩子們產生了自卑心理,損傷了他們的自信心。有的孩子不僅像小輝一樣內向,還越來越反叛,父母越是這樣說,孩子越覺得厭煩、聽不進去。
過分看重麵子的父母也容易說一些攀比性的話,總想讓孩子在各方麵完美,給孩子的要求中不但包含了孩子應該做的,而且包含了自己從前喜歡做但是沒做到的。對麵子的過分看重,讓這些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比較中爭強好勝,尋求平衡。
我認識一個家長就是這樣。她的孩子偏科比較嚴重,數學分數極高,語文分數卻很低,每當有人問起她孩子的成績,她都刻意隱瞞孩子的語文分數,說:“我家孩子特別優秀,長大肯定能當上數學家,這次又考了高分。”在周圍人的羨慕聲中,她感到很滿足。她還讓孩子參加課外班去學習計算機編程,她的孩子年紀還小,根本沒法掌握那麼高深的科目,隻是滿足她的虛榮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