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美味語言,為孩子築起心靈防護牆(5)(1 / 2)

正是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母親的攀比心理“傳染”給了孩子,孩子也學會“攀比”了。家長應該改正自身愛攀比的毛病,要做到用科學的方法和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更多地了解他們的需要,給予積極指引。

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需要父母尊重他的一切,而“攀比”恰恰打碎了對孩子的尊重。正如一位中學生說的那樣:“我們本身沒有多大壓力,都是父母太愛攀比了,我們覺得處處都不如別人,壓力非常大。”

孩子迷茫時,我們應該和他們多商量,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犯錯時,要指正他的錯誤,同時告訴孩子,相信他下次能做得更好。另外,讓孩子多和同學、夥伴接觸,促進共同進步,隻有在群體中成長的人,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大家庭。

掌握語言技巧非常必要,我們要多說一些鼓勵的話,把“跟人家學學”“看看人家孩子”之類攀比性的話拋之腦後,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給孩子一個安全的語言氛圍

我的同事要去外省培訓1個月,她愛人也經常出差,他們就把3歲的女兒玲玲送去奶奶家住了幾天。等同事回來以後,發現玲玲變化很大,不像以前那麼活潑了,不開燈不敢睡覺,不敢一個人上廁所,有時半夜還會偷偷溜進她的房間要跟她一起睡。

孩子的反常引起了母親的警覺,她跟婆婆打電話交流之後才知道,玲玲到奶奶家很不習慣,總是吵著要爸爸媽媽,奶奶好話說盡還是不起作用,後來奶奶很嚴肅地說:“你再哭,大灰狼來把你叼走。”玲玲果然不哭了,可是膽子卻變得很小。

很明顯,是奶奶的一句話給玲玲帶來了恐慌,對於年齡還小的孩子,語言既能起到撫慰情緒的作用,又能引起情緒的波動,所以應該給孩子創建一個安全的語言氛圍,讓他們快樂地成長。

玲玲奶奶用威脅的語言與孩子講話,給孩子帶來了“不安全”的信號。在幼兒時期,孩子不會理解太複雜的情緒,隻能根據大人麵部表情、語言、動作來判斷,他們會把父母的話當真。如果父母說離開,他們會認為真的離開,很多家長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都會用威脅的語言,殊不知這種方式對孩子的心靈造成損害,大大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而且,孩子一旦識破了父母的假招數,認為反正是假的,以後更會任性胡鬧,越發不聽話。

孩子缺乏安全感,如果家長沒有認真對待的話,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可能會發展為多方麵的身心症狀,比如頭疼、發熱、頻繁咳嗽,甚至會演變成神經係統的疾病,比如抑鬱症、人群恐慌症、厭食症、強迫症,等等。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缺乏安全感呢?我認為,根本原因就是在孩子年紀尚小時,家長沒有給他們創造安全的氛圍。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舉止時刻都在影響著孩子。語言作為溝通的重要工具,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給孩子一個安全的語言環境。

什麼是安全的語言環境呢?就是拋棄那些含有威脅、恐嚇、粗暴的語言,改為親和、關切、溫柔的語言。安全的語言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孩子放心、安心地成長。

有一次我去超市,看見一個幾歲的小男孩正跟爸爸撒嬌要東西,爸爸不給他買,他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哭起來。圍觀的人漸漸多起來了,當父親的覺得很沒麵子,佯裝抬手打孩子,說“再不聽話我打你了!”孩子的哭聲非但沒停止,反而鬧得更凶了。

氣憤至極的父母經常在動手前警告:你如果不聽話我就打人了。這樣的話不乏空洞,起不到什麼實際效果。恐嚇不利於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質,卻能造成孩子懦弱、膽小的性格,不要忘記,打罵是失敗的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