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親征(一)(1 / 2)

雲幽十二州是大涼北方門戶,周朝末年,群雄並起,北方少數民族漸次建立起自己的政權,此後北方割據政權竟多達十數個,涼太武帝在周朝的基礎上建立起涼朝,但由於始建國,國力還很虛弱,無力繼續北上。

在此後的二百多年裏涼朝的曆代君主也因為種種原因一直無力北上,邊境也經常受到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襲擾,涼孝哀帝時期,大涼國政衰落到極致,而此時的北方卻已經被魏國混一。

終於,魏國這個剛掃平北方的霸主終於按耐不住他的野心,於涼孝哀帝天順七年大舉入寇涼朝,並且一直打到涼朝都城武安,孝哀帝向西避退蜀州,最終在道武帝和大涼民眾的拚死抵抗下才得以保全國祚,孝哀帝也因此一役駕崩,道武帝即位後,國窮民困,根本無力北伐,隻得采取和親政策與北魏保持著時和時戰的關係。

道武帝駕崩後,文宣帝即位,而此刻經過近二十年的修生養息,大涼的國力得以恢複,文宣帝於太初九年趁北魏內亂派大將進行了第一次北伐,此次以涼朝勝利的而告終,其後,文宣帝再次進行兩次北伐均取得勝利,但是卻並不能取得實質性的效果,還是不可能消滅這一北方政權,文宣帝意識到,自己一朝想要徹底擊敗北魏是不可能的了,但鑒於孝哀帝時期,北魏入侵,以至進入大涼腹地如入無人之境,文宣帝意識到大涼北方缺少一屏障。

文宣帝攜帶著當時三次北伐勝利的餘威向北魏索要雲幽十二州,但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最後經過雙方多次磋商,終於,雙方達成協議涼朝以東北七州換取雲幽十二州,自此大涼北方才有了屏障,曆來大涼在雲幽十二州常駐強兵,十二州知州皆要文武雙全之人才可擔任,總領軍政民事。文宣帝本指望後世子孫可憑借這十二州進圖北方,卻沒想到自他去後又是一朝不如一朝。

這日,熙承禦含元殿,開始了正式登基後第一次朝會。

熙承在常貴的攙扶下緩緩登上九龍禦座,緊接著眾大臣山呼萬歲,由於梁黨遭到清洗,如今的朝堂看起來要比以前富有正氣得多。

眾人行禮完畢,兵部尚書徐度走出班列道:“啟奏陛下,魏主元嵩親率十萬大軍進犯雲幽十二州,臣昨夜接到奏報,蔡州、衛州、莫州已經相繼陷落,還請陛下發兵往討。”

熙承緩緩站起身道:“如今哪還有兵可調?“熙承很清楚自己繼承了怎樣一個國家,說是千瘡百孔也不為過,如今地方藩鎮割據,調令對他們來說根本沒用,邊境各國蠢蠢欲動,幾方邊軍又不能隨意抽調。

“啟奏陛下,天平軍和永固軍距離雲幽之地最近,此二鎮實力雄厚,隻要能說動他們,則不愁雲幽無禦敵之兵。”王彥召走上前道。

“哼!此二鎮多次公然旅拒朝廷調令,自立之意很明顯,如何能搬得動他們?”熙承惱聲道。

“這個還需陛下派一舌辯之士陳之以利害,並許諾一些好處,想來二鎮也不是不可能請得動。”王彥召繼續道。

“如今,邊軍最多可抽調出多少兵馬?”熙承問道。

“啟奏陛下,若非要調動邊軍,則隻有鎮海軍可調。”王彥召繼續道。

“那太尉的西北軍就不能抽調出一些人出來?”熙承質問道。

聽完熙承的問話,王彥召忙跪下道:“陛下!西北軍需防止北齊啊!齊主蕭子顯野心勃勃,無日不想南下,西北軍萬萬調動不得啊!”

“太尉請起來說話,朕也是隨便問問,若是真調動不得隻能另想辦法了。”熙承沉聲道。

“陛下,東鮮於國主姚芊芊曾深受陛下恩惠,陛下何不向鮮於借兵?”徐度再次上前道。

“陛下不可,我朝自開國並無向外藩借兵的前例,非我族者其心必異,徐大人說此言當罰,還望陛下三思而行。”王彥召忙道。

“陛下何不就此募兵,想來會取得不錯的成果。”說話者卻是何念柔,自從參加過登基大典後,聽聞北魏犯邊何念柔便要求留了下來。

“這個主意倒是不錯,今年秋收不利,京畿各處已出現了饑荒,我們正可藉此招募兵員,這樣既可以讓大家有飯吃,又可以解決兵源問題。”王彥召忙讚同道。

“可是新募之兵,未經訓練,如何上得了戰場?”熙韜擔憂的問道。

“這個自然是需要操練的,再有幾日便是年關,北方如今已是天寒地凍,魏國想要遽然攻克十二州,也是不可能的。”王彥召認真解釋道。

“是啊!再有幾日便是年關,朕實不忍此刻出兵。”熙承喃喃道。

“那就這樣決定吧,募兵事宜便交給太尉大人和徐大人一同受理。”熙承吩咐道。

“吾皇聖明。”隻見眾朝臣齊聲道。

“再有,速派人前往西南,將符彥卿符太尉的棺槨,移回京師予以厚葬,此事就著柳三變處理吧。”熙承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