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時代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初探
視點·動態
作者:郭俊林
摘 要:電子媒介時代的到來,削弱了經典文本的閱讀特權,重組了語文閱讀教學秩序。在這個流行閱讀取代經典閱讀的時代,伴隨著人們對視聽盛筵的充分享受,高中生閱讀也被裹挾在其中。本文著重探討電子時代如何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機地融合到電子設備中,解決傳統閱讀教學與高中生閱讀現狀脫節的問題,引導師生利用電子設備進行審美式閱讀教學的嚐試。
關鍵詞:電子設備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電子媒介今天已深入地介入到人類的生活當中,在各個方麵深入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甚至是認知方式。以至於有人悲觀地認為,電子時代的視頻、音頻、網絡等媒介將會最終取代傳統的書籍閱讀。新近的調查也表明,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人們的圖書閱讀量下降,隻有近50%的人讀書,青少年圖書閱讀量下降幅度更大,同時網絡閱讀量上升。電子媒介的發展,對傳統的文學傳達形式形成挑戰……電子媒介時代,傳統文學傳達媒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文學傳達的文本傳統壟斷地位被打破 。”生活經驗也讓我們知道,隻要手中配備一款電子書閱讀器,讀者就能在網站上下載到幾乎任何想要的書籍、雜誌等等。當然,伴隨著電子閱讀器的普及,是現代人閱讀方式和閱讀口味的轉變:從精讀走向泛讀、從朗讀走向瀏覽、從單向走向互動。
不可否認,我們已經走入一個一定程度上流行取代經典的閱讀時代。大眾對流行文化的熱心,對經典的隔膜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而高中生大多處在15~18歲的年齡段,生理發育基本成熟,但心智發育還遠未成熟,處在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構建階段。這一階段中,好的文學作品,對其誌趣和情操的熏陶至關重要。而當前網絡、電視、電影、電子遊戲等電子媒介以其特有的可參與性、可操作性、直觀性、豐富性,吸引了大批高中生。學生們已經越來越習慣於依靠形象而不是文字來和世界溝通了,從而喪失了對文字的崇敬和對語言的敏感。
一、利用電子設備來備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這一理念要求將學生擺在語文閱讀教學的主體地位上,重視其自我的體驗和感受。而傳統語文教學中,盡管取得了各種各樣的成績,但是依舊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現在:教師常偏重於語言文字的機械訓練,將重點放在梳理知識點上,忽視了語文學科的有機性和人文性;由於高考的壓力,很多教師為了片麵追求分數,偏重了知識和應試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語文能力的培養,學生始終處於被動接受灌輸的地位;平常閱讀教學還存在脫離實際的問題,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和社會實踐,不得不受限在語文閱讀教材裏,致使經典文本的微觀解讀成為難點和弱點,同時也流失了學生對它們的興趣。
而電子媒介自身的特性,卻正好能在這些方麵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彌補傳統閱讀教學與閱讀主體美感陶冶脫節的問題。另一方麵,能培養學生使用電子媒介的能力,適應現代化社會需要的觀念、能力和素質。但是也必須指出的是,課堂閱讀教學中電子媒介隻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不能濫用,應避免養成學生的閱讀惰性,走向學生培養的反麵。
電子技術的介入,給教學手段帶來了極大的豐富,給語文學習提供了很多新的資源。教學由傳統的黑板,拓展到屏幕,由粉筆拓展到鼠標。一方麵,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如電腦、視頻展示台、投影儀等,使得閱讀教學能更直觀生動還節省時間。另一方麵,電子技術也使教師搜集材料變得簡單,內容也更豐富,網絡上的主要經典的電子版,主要工具書的電子版以及各種圖文資料、課件資料應有盡有,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傳統備課的範圍,對老師閱讀教學十分有利。
二、更好地運用電子設備教學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腦在處理信息時,接受的渠道越多,記憶的效果越明顯。這就是說,在我們的閱讀活動中,如果加上聲音、圖像等其他手段,效果會更好。新課程標準以及語文學科自身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文化傳承因素,來發展學生的精神品格;注重在教學中熏陶學生的知情意,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審美情趣。利用圖像、聲音等輔助手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從而對學生的人格和心靈形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