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構建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體係
視點·動態
作者:杜守文
21世紀初一場浩大的教育改革在整個中國全麵鋪開,這場改革以“課程”為主體,卻掀起了整個教育理念的大變革。課程變了,教材變了,教學方式變了,評價變了。新名詞、新概念、新理論、讓每個教育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十幾年課改,對我們沙河一小來說,得到的最大收獲是開始有了自己理解的教育思想,有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有了一小個性化的教育方式。
十幾年裏,那些曾經被關注的,我們一再追問的,反複在探討的熱點問題,一直在沙河一小人的腦海中縈繞和浮現,究竟“什麼樣的質量才是高質量”、“什麼樣的小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學校”,這其中評價的標準有很多,但我認為,全麵發展是學校的永恒追求,全麵發展的綜合質量才是真正的高質量,能帶給每個學生快樂和幸福的學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學校。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伊始,我們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課堂教學的改革上,對校本課程建設有所忽視。隨著改革的推進,我們逐漸認識到課程比課堂更重要。課程的設置與開發決定了培養對象的素質結構,隻有當課程豐富多彩、多元化時,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隻有當課程是開放的、動態的並可供學生選擇時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所以,根據學校的曆史背景,文化傳承和辦學理念,開發有自身特色的、適合學生發展要求的校本課程體係,是打造品牌學校的根本途徑。就此問題,我從如下三個方麵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德育課程係統化,德育內容具體化,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描繪了我國未來十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宏偉藍圖。綱要明確了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戰略主題,並提出了“三個堅持”,首先就是堅持德育為先。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根基。古人雲:人無德不善,國無德不興。我們培養出來的人不能隻有知識沒有道德,隻有文化而沒有文明。傳統的道德教育注重道德知識的講授,忽視道德實踐,學生很難產生道德性的體驗和道德信念,當然也就不能轉化為道德行為。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習慣。好習慣的養成要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小事做起,所以養成教育很重要。為此,我們學校逐步形成了“12345”德育課程體係。“1”即形成一個全方位、全員、全程的育人工程。“2”加強兩支隊伍建設。一支是全體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建設,另一支是班主任隊伍的專業素質建設。“3”堅持三為主的育人原則,即全麵的激勵教育為主,生活化的養成教育為主,實踐性的體驗教育為主。“4”是四個德育主渠道,即品德課的專題教育渠道,各學科的有效滲透渠道,校園文化的道德熏陶渠道,班隊活動的實踐推動渠道。“5”是五大核心德育內容。以傳統文化、節慶文化為主的愛國主義教育;以紮實做事,誠信做人為基礎的道德教育;以自護自救為重點的安全教育;以自理能力培養為基點的體驗教育;以日常行為規範為核心的文明禮儀教育。
二、拓展學科課程,夯實學生的基本能力
學校教育既要關注孩子們今天的快樂和幸福,還要為他們未來的美好人生打下堅實的知識與能力基礎。我們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未來工作、生活的需要,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校本化的改造和完善。經過認真的思考和反複討論,確定了四項基本的必修校本課程。
1.國學必修課程,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和文雅氣質。我們學校的國學必修課程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一是經典著作背誦,這也是九原區整體推廣的一項課程內容。一年級《三字經》;二年級《弟子規》;三年級《笠翁對韻》、《千字文》;四年級《增廣賢文》;五年級《論語》;六年級《孟子》、《詩經》。二是古詩文背誦。按年級劃分,分段積累。而且我們把這70多首古詩文雕刻在學校的漢白玉文化長廊上,讓學生在自然狀態下品味和記憶。三是成語故事。我們自己編印了一套《成語故事》校本教材,根據學生年齡和難易程度分六冊,一個年級段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