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需要春天
視點·動態
作者:薑振國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 “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教師角色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麵結合自身近年來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感受。
一、數學課程在目標定位上,提出“促進學生全麵、持續、和諧的發展”為總目標
新基礎教育強調從培養21世紀現代人才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確立教學思想,真心誠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十分明確。因此,數學課程的目標不隻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技能,它還應當包括在啟迪思維、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麵的發展。強調學生“經曆了什麼”、“體會了什麼”、“感受了什麼”。旨在讓學生願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用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學會“做數學”和“數學地思考”,發展學生的理性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誌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二、數學課程在教材編寫上,要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精神的數學課程新體係
新教材在編寫上努力確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強調體現教材的人文精神。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而教材給我們提供的隻是表態性教學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加上教材編寫過程中受篇幅的限製,教材編寫人員與學生所處地域不同,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靈活運用教材,開發和利用校內外一切有利於教學活動的課程資源。如教學“分類”時,教師充分利用校內課程資源,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擴大取材範圍,增加了學生熟悉的玩具、書、衣物等,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間,同時向學生展示“有大堆零亂物品”的場景,使學生自覺產生要收拾、整理的願望。在此思想指導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題、習題形式,而是以數學活動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實驗等實踐活動,如“實踐活動”、“數學小調查”、“做一做”等欄目。加強了學生生活、社會生活的聯係,在題材上引入了“奧運”、“環保”等內容,著眼於學生的情感體驗,教材還設計了“數學故事”……
三、數學課程在教學方式上,強調教師要通過情境等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並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與交流,得出有關結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願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鼓勵算法多樣化,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實現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