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辯 備辯 激辯 悟辯
視點·動態
作者:陳薇
所謂辯論式學習,即指全體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同一辯題,自主選擇觀點,形成正反兩方,運用自己搜集的材料來說明自己對某一事物的看法,並力求駁倒對立的論點的一種有效學習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筆者結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解讀新教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堂辯論活動,意在提升學生的地理專業素養。
一、立辯選題,加強辯論議題的導向定位
辯題是一堂辯論課中最重要的元素,一切辯論皆由此展開。在辯題的選擇上,教師應遵循以下原則:(1)價值性。辯題的價值在於要有爭論的焦點,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2)教育性。辯題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而設計的,具備一定的教育意義,而不是偏離課本或憑空想出來的。(3)公平性。辯論的過程中需要有平等的正反兩方。因此,辯題要在理論、事實和邏輯等方麵沒有傾向性,才能讓兩方學生公平、公正的激辯。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眾多的人口》這節內容後,考慮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新課程應該實現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引導學生結合社會時事,來補充新教材的不足之處。因此,圍繞人口、經濟、環境與城市發展的關係,我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新老南通城市的圖片”、南通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現在的城市麵積圖以及對南通外來人口的人口普查的數據,然後提出了“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對城市發展的影響的利弊”的辯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對待人口問題的態度和價值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
二、備辯組織,加強辯論程序的公平公正
在辯論前,教師要組織學生合理分組、引導學生確立自己的觀點。指導學生可通過書籍、報紙、網絡等課後尋找資料,在尋找、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深入思考自己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同時,也要提醒學生學會甄別材料。這個過程需要生生之間的合作,即主要辯手之間、辯手與其他參與者之間的密切配合。在課前輔導和課堂辯論過程中,教師自身要確保公平、公正,不要有偏袒之心。
例如,持“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利大於弊”觀點的一方,在教師的指導和小組的商議下,從曆史的角度闡述了“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是社會工業化、城市化這個曆史進程的必然要求;從現實的角度闡述了“解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人口的出路問題”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從政治經濟學理論的角度闡述了“農村人口向城市正常、有序、合理的流動”是社會生產力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再從城市長遠發展的角度闡述了“農村剩餘勞動力”是解決城市化進程麵臨的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從上述幾方麵搜集和整理資料,才能為辯論做好心理和知識方麵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