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中學德育工作中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1 / 2)

淺析中學德育工作中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管理·信息

作者:邢鳳琴

摘 要:在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的基礎上,結合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能力,闡述進行德育教育弘揚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和意義。

關鍵詞:民族精神 核心精髓 中學生 措施意義

一、對中華民族精神核心和精髓的理解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表現出來的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誌向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的脊梁和靈魂,是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對於自己祖國的深厚情感,是動員和鼓舞人們為自己的祖國生存和發展前赴後繼、奮鬥不息的一麵旗幟。它表現為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和深切的眷戀,對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強烈期盼,對祖國繁榮昌盛的堅定信念,對祖國主權和尊嚴的堅決捍衛等。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大地上翻天覆地的變化證明: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已深深溶入各民族的血脈,成為華夏子孫的文化基因、文化DNA,成為維係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走向世界的精神動力。

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對中學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人種,其存在和發展的最終意義不僅在於它為人類創造的經濟繁榮和政治完善,而更在於它的精神傳承和文化傳播。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作為民族文化精髓的民族精神,對凝聚全民族的思想情感,鼓舞人民的鬥誌具有特殊的作用。靜觀當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麵臨的任務,我們必須加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文化。(1)國際形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一方麵為世界範圍內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借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麵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對總體上處於弱勢的國家維護自己國家的文化獨立與文化安全進而維護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不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我們將有成為文化上流浪民族的危險。一個喪失自我文化的民族,縱然有再大的本事,終不能參與世界文明的創造,並為其他民族恥笑。(2)國內形勢:各族人民在十八大精神鼓舞下,正在深入開展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這一偉大事業的進程中,迫切需要用偉大的民族精神統一全國人民思想,增強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激勵人民昂揚向上、奮發進取。(3)青少年的任務:中學生是未來祖國事業的中堅力量,是民族精神的繼承者、弘揚者,他們素質的高低和精神狀態將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4)當代中小學生的精神狀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方麵,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我國與世界各國日益廣泛和頻繁的文化交流活動,那些進步的、科學的新思想、新觀念更加豐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使他們更加具有創新和開拓意識;另一方麵,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一些不良的、消極的,甚至是腐敗的思想在青少年中蔓延,他們中有的不太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有的看不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人不能正確對待改革開放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對祖國的前途缺乏信心。這不僅給青少年健康成長帶來嚴重影響,而且危及中華民族實現繁榮富強的偉大曆史任務。(5)學校任務:學校作為精神文化特區,是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宣傳者,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陣地。為此,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在學生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成為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有利於將中華民族精神熔鑄於他們的精神和品格之中,使偉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發揚光大;有利於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增強廣大青少年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不斷發展壯大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抵禦外來文化的侵略;自覺維護祖國的尊嚴和利益,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奮發成才,這是一項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事業。

三、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