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課前 效在課上
教學·教研
作者:白亞蓮
詩人在談到做詩的經驗時常說:功夫在詩外。這話是耐人尋味的。
什麼是備課?“備”可以理解為“準備”“預備”。“備課”就是教師課前所做的準備工作。它是教師充分地學習課程標準、鑽研教材、開發課程資源和了解學生,弄懂弄通為什麼教、教什麼、學生怎麼學、教師怎麼教,並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設計出目的明確、辦法適當的教學方案。特級教師斯霞說過:“要上好課,首先要備好課,我常常把備課比做指揮員在組織戰役,我總是反複推敲,直到自己認為比較滿意的設計方案為止。”
有人備課寫教案10年,但仍停留在最初1年的水平上,有人備課寫教案1年,但卻有別人10年的水平。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認識到了“功夫在詩外”的道理。近年來,也許是因為覺得備課太常規,太基礎的緣故吧,我們在教學研究和培訓中更關注公開課和理論水平的提高,而備課的研究卻被視為陳舊而被忽略。應該說“功在課前,效在課上”。備課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前提,是教師整個教學活動的基礎。
傳統意義上的備課,基本上是教師按著“我教你學”的思路來編寫教案,教學過程完全是由老師來控製的。因此這種教學設計基本上是預設的,有計劃的,是可控的。而這種方案的特點就是靜態的、單一的、機械的、細致的,甚至每一個教學環節、具體活動內容、什麼時間學生發言、教師講什麼都由老師課前做了規定,其結果是不僅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同時無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上課效果顯而易見。而新課程教學設計是“以學定教”。教學設計始於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教案”,因此教學設計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多向互動,始終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發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循環中進行。
現以所任學科教學為例,淺談備課的幾種方法。
一、從宏觀到微觀,係統備課
所謂由宏觀到微觀,就是教師備課從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細”。
所謂由大到小,是指備課的範圍,要按照全冊教材——單元教材——課時教材的程序來備課。也就是說從宏觀上對所教學科的教材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和了解。知道知識點在哪兒,重點在哪兒,所有內容的對接點在哪兒,通過教學我們要讓學生了解哪些內容,掌握哪些知識,提高學生哪些方麵的能力等。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課時備課,做到收放自如,張弛有度。這樣我們的備課就能有方向性、計劃性、超前性,成為微觀備課的指南。比如教育學課的宏觀備課就是要了解到教育學應從三個大的方向入手:教育論、德育論、教學論。而這三個方麵互為基礎。教育論是從理論上讓學生了解學習教育學的重要性以及國內外教育學發展的前瞻;德育論則是為學生學習教學論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同時也為學生確立人生目標打下基礎;教學論,以係統的、正確的理論為指導,教會學生怎樣成為一名好老師。這種認識與把握,為微觀備課奠定了理論基礎。
“由粗到細”是指備課的深度,即教師對所教課程,要反複推敲,深入鑽研。從知識到方法的細心設計,是對宏觀備課的具體落實。比如教學中涉及到“學校”這一章時我運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而在講到“教學”一章時卻會運用圖式法、發現法、指導法、實踐法等,這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不僅是為了所教內容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過不同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夠使學生得到不同的鍛煉和提高。
二、從感性到理性,注意備課的階段性
每次教師較好地完成課時備課,總要經曆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過程。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劃分為:
1.吸納——收集備課信息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