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1 / 2)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教學·教研

作者:莫瑞明

摘 要:在高考的影響下,高中語文課越來越側重於知識的灌輸、答題技巧的培養,而忽視了它的審美情趣的培養和對學生心靈塑造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日趨深入,如何上好語文課,培養出真正優秀的、心智健全的學生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麵臨的一個實際問題。而情感教育恰恰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最好途徑。

關鍵詞: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方法 注意的問題

本文從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方法和實例入手詳細地闡述了情感教育的作用,同時也提出了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語文課作為一門貫穿基礎教育的語言學科,不僅是一種必備的工具科目,更是一種思想與內涵融為一體的表情達意的重要科目,梁啟超說:“用情來激發人,好像磁力吸鐵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鐵,所以情感這東西,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因此,充滿溫情與暖意的課堂,才能真正滋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在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成長為一個健康、善良、陽光的人才。那麼,如何才能營造出這樣氣氛的課堂呢?教師成為主導這一切的重要因素。

一、教師的感情是學生情感的源頭

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教師人格的具體體現,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愛和對學生的期待,不能總是埋藏在心靈深處,也不能總是表現為嚴格的要求與訓斥,“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如果一個語文教師常常語言犀利、目光冷峻、麵若冰霜,這樣的主導者引領的課堂也必然是如死水般沉寂、冷漠。相反,教師溫和的眼神、含笑的麵龐、柔婉的話語則能成為溝通師生心靈情感的橋梁。而這種行為也會起到互動的作用,因為學生在感覺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和信任時,會產生一定的心靈震撼,這種震撼再帶動他們萌發最樸素的感情:喜歡這位老師,喜歡這個學科。這種暗含期待的情感,無形之中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向往,點燃了學生對學習的激情。同時這種類似於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情感教育,會使學生增強積極向上的情愫,並在不知不覺中也將關懷、真情回饋給這位老師,甚至更多人。

二、合理充分地利用語文課堂做足情感教育的文章

1.備好課本,備好感情

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裏感受真、善、美,即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去把握文中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字裏行間跳動著的情感脈搏。如果想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作為教師應該提前深入的鑽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調,充分挖掘文章中蘊含的情感,為課堂情感教育做好準備。

2.借助文本的情感震撼點激發學生純真的內心,向善向美

文章都是有情物,教師可以靈活利用文章點燃學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讓字字句句撞擊學生的心靈,使學生與課文中的人物、事情或景物在思想、空間、距離上相互交融,產生情感上的移情和共鳴,深刻領會作者在課文中蘊涵的思想情感。例如,我在講授人教版課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時,就積極引導學生想象自己身處寒冬,“提著菜籃去村邊的結冰的池塘”,“切著冰屑悉索的蘿卜”,似乎自己就是大堰河正在忍受著雙手被凍得發麻卻仍微笑的苦澀,加以朗讀同學動情的聲音,學生們的心仿佛都捏緊了、發酸了,想象中的情景與現實感覺真切的喚起學生對於勤勞善良的貧苦人民的同情。與此同時,我在授課中不時的提醒乳兒對大堰河的深厚情感,聯想辛苦哺育自己的父母,去體察他們的苦與樂,牽動感情迸發,進而托出珍視親情、嗬護親情、回饋親情的主題。

學生在這樣身臨其境的情境中,情感的神經被調動起來,設身處地去品讀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真切地傾聽文章中沉甸甸的真情,在感動與激情中領悟作品的深意,並獲得最直接的情感體驗。而這種體驗也會長久地根植於學生的心靈沃野,長成靈魂的標杆,指引學生翱翔在真與善的青天中。

3.由課堂內容拓寬領域邁進現實生活,適時做情感教育

現在,語文課本中的大多數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無不滲透作家深厚的情感和對讀者(學生)的殷切期盼,都具有較深的哲理性的現實意義。青少年學生的感性思維比較發達,在課堂的思考、領悟和教師的點撥下發掘文章深意並不難,但這些情感體驗很難形成理性思維,更難去指導學生的日常行為。所以,合理的、不失時機的做好引導,發揮情感教育的作用便成為一把開啟困難之鎖的金鑰匙。比如在講授《寬容》時,歸納文章主旨之後,我列舉了一些社會現象,由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討論是否應該“寬容”。當氣氛調動起來後,我順勢將討論方向引回校園,引向身邊小事,引向同學們朝夕相處中一些細微摩擦與不快,他們在討論中不知不覺的接納了寬容,並把它上升為人的胸懷與氣度,是一種人人應該具備的美德。正好語文課後的大課間是學校訓練跑操的時間,我便呼籲:“做個有風度的‘紳士’,跑好今天的間操!”同學們都很高興,不僅下樓集合的速度快了、隊伍齊了,而且在跑步中出現碰撞、踩腳等現象時,“對不起”與“沒關係”、“不好意思”與無聲的微笑取代了原有的不滿與責怪,看著學生們的改變,我很是欣慰。其實,生硬的說教或是直白的號召並非無效,然而它們與學生們的認同與接受卻存在很大的距離,及時、恰當的情感教育鋪就了學生欣然接受與踐行的最好的虹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