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化教學 讓語文課“活”起來
教學·教研
作者:錢芳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作為生命的個體,他們獲取經驗要靠其自身活動來實現,這是誰也無法替代的。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張“教學做合一”,他認為“行是知之始,識是行之成”。小語教學應創設讓學生活動的機會,以活動增強學生“躬行此事”、自主學習的熱情,在活動中使學生學知識、長見識、練才幹。為此,筆者作了如下思考:
一、變“靜態”為“動態”,讓語文活動精彩紛呈
活動化的語文課程能讓活潑好動的學生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展現。為此,我們的課堂就必須走出傳統的“靜態”語文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動態”的過程中學語文、用語文。就其活動形式與內容而言,可從以下方麵嚐試:
1.專題性語文實踐活動。即圍繞某一個專題內容開展研究性語文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了《詠柳》《憶江南》等一些讚春的古詩以後,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多個專題的實踐活動:①讚春詩歌朗誦會。②踏青繪畫作品展。③讚春手抄小報展。活動中,學生們興致勃勃,趣味盎然。
2.拓展性語文實踐活動。就是對語文教材內容從背景、生活經驗等方麵進行拓展的研究性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了《奔馳在高速公路上》一文,筆者進行了一係列語文實踐活動:①搜集滬寧高速公路的相關資料;②親自體驗汽車飛馳在滬寧高速公路上的感受;③召開一次小小新聞發布會,用不同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見聞感受……
3.關注思維的實踐活動。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學生在進行語文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思維參與。如在《走,我們去植樹》《雲雀的心願》的讀書活動中,組織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搜集信息,積極引導他們對信息進行重組。學生往往從自己獨特的視角看待問題,暢所欲言,很有新意。學生這種精彩的展示,是與他們的積極思考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思維實踐,讓學生的實踐由思維引導。
二、變“閉塞”為“開放”,讓語文活動魅力四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教育定義為教育是學生學習交流的活動。與成人比較起來,小學生學習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群體活動性,這種群體活動即交流。開放性是這種學習活動的重要品質,它表現為學習者的學習狀態是舒展的而非拘謹的,是活躍的而非呆板的,是開放的而非閉塞的。
1.師生關係的開放
開放師生關係,和學生保持一種謙虛合作的態度,努力建立平等、和諧、可轉換的師生關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讀書交流會、藝術展演等活動由學生自己開展,教師隻是起引領、協調作用。這樣的自主活動,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內部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掌握方法,發展能力。
2.活動空間的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