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政治課堂實行生活化教學的思考(1 / 2)

關於政治課堂實行生活化教學的思考

教學·教研

作者:德學敏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以教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早已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尤其是注重德育和智育並重的政治學科。要確立學生為主體,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來順應政治課堂的需求。本文主要探討在政治課堂中如何運用這種方法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學政治 課堂教學 生活化 對策

一、政治課堂生活化的含義

縱觀世界教育史,許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曾有過教學生活化的主張。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就曾提出過“生活即教育、學校即社會,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一般來說,教學生活化就是指在已有的教學目標及教育方針的引領下,通過教學主體的共同參與,讓教學活動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從而達到教學和生活的良性互動和結合,進而達到用生活來促進教學,用教學來影響生活的目的。因此,教學生活化要貫穿到教學活動的方方麵麵,不但要讓教學內容實現生活化,還應將教學手段實現生活化。

當前,中學政治教學正逐漸走向生活化教學。課堂生活化就是指根據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從現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在中學政治的具體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講政治、學政治,把生活經驗政治化。這樣,充分體現出“政治教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教學理念。中學政治教學的主要目的,不但要滿足中學生的學習需要,還要幫助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養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要實現中學政治課堂的生活化,教師需要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豐富教學手段,拓寬教學內容。

二、中學政治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意義

(一)這是順應新課改的需要

教學論中有一個重要指導原則就是“理論聯係實際”。中學政治的教學內容本應緊密結合學生的思想生活實際。不過,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中學政治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嚴重,極難讓學生提起學習興趣。新課改實行後,要求改變教學模式,切實提升教學工作的有效性。政治教學隻有和學生生活結合在一起,回到生活中去,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這些知識。尤其是政治理論知識,更要注重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係,真正讓其麵向學生、社會、生活。學生才能掌握這些理論,才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提高對社會及生活的分析、思考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中學政治教學生活化有助於學生的全麵發展

中學政治教學生活化就是要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根據他們學習成長的不同特征以及他們的實際需求,認真分析並滿足這些合理要求的條件,使教學更加接近學生的生活。真正實現把書本知識和中學生的生活世界聯係起來,從而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學會正確看待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和事,幫助其全麵健康發展。

三、中學政治課堂運用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對策

(一)讓學生從感知生活做起

要實現生活化教學,那麼中學政治課堂就一定要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把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作為教學導向。感知生活就要求結合自身四周的生活世界,從中挖掘真實有效的素材,同時,把這些資源作為教學內容引入到課堂中,極大豐富了課堂內容。這裏,挑選生活素材要注意三方麵,才能確保課堂教學質量。

1.精簡濃縮生活中的有用素材

政治教學的理論知識要和日常生活主題緊密結合,確保課堂分析能詳細到位,順利得出結論。比如,課本中部分章節和現實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那麼,透過現象來揭露本質,分析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和深層的意義,也屬於中學政治教學的主要目標。比如,在學習《供求影響價格》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還原商場大促銷時,商場內的熱鬧場景,有的商品供不應求。然後,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為何會有這種現象。另外,當非典襲來的時候,板藍根為何如此暢銷,甚至還會出現哄抬價格現象。對於這些現象的分析,讓學生明白了供求關係,還能讓他們知道商家要獲得一定的利益會主動利用一些手段。幫助他們樹立理智消費的觀念,認識到供不應求背後的深層原因。

2.要進一步深化生活素材

選取的生活素材要滿足在深度上具備一定的可挖性,在廣度上具備一定的延展性,保證把主題雙向推進。比如,在學習《政府的責任:對人民負責》時,可以選取有針對性的案例,如“形象工程”方麵,“貴州省某風景區,為了舉辦第二屆貴州百裏國際杜鵑花節開幕式,建成的一段瀝青公路,長約1.8千米,但僅僅開通3天,路麵損毀十分嚴重。因此,被當地人戲稱為一次性公路”。這裏,結合材料和教學任務,提出三個問題:(1)結合材料,你對“形象工程”的看法是什麼?(2)把貴州的“形象工程”和我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例子來對比,如何區分“形象工程”和“實事工程”?(3)請大家討論政府要怎樣為群眾辦實事,有哪些途徑?通過這三個層層深入的問題,讓學生們結合課堂知識,自主探究思考。從而讓他們在活動中能較快掌握教材中的重難點。這樣,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