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讀,細細品,徜徉文本之中
教學·教研
作者:鄂紅玲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沉潛讀書,注重細節,慢慢讀,細細品,從細微之處入手,從字、詞、句等言語材料的釋讀入手,細致分析言語的表達手法、修辭手法,層層解剖言語內在的組織結構,全力開掘言語的多側麵內涵,這就是文本細讀。
關鍵詞:閱讀教學 教師 備課 細讀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要成為思維碰撞、心靈交流、情感互動的動態的對話過程,首要條件就是教師先和文本對話。特級教師於永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鑽研好教材,隻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什麼訣竅,就是那麼翻來覆去的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讀出自己的驚喜時,便敢走進課堂。”
對比名師的解讀,我仔細地回顧了自己平時的備課過程,發現自己花在解讀文本的時間是少之又少,在備課時存在著這樣一些問題:
1.輕視了對教材的鑽研、吃透。過去備課時,課文讀不了幾遍,就匆匆忙忙設計教法,設計課件,因而在教學中出現了膚淺不到位,三維目標缺失的現象。
2.教師的引領、指導不到位。自己淨講那些學生自己就能發現、就能意識到的,就是不講學生自己發現不了、意識不到,或者發現了、意識到了,但理解不深的。
3.依賴教參,失去自我。自己一貫的做法總是比較依賴教參,依賴名家的設計,對自己的觀點總是有那麼多的顧慮,總覺得自己的想法可能是不正確的。於是,到處查找別人的觀點,別人的理解,借鑒優秀教案成了必備程序,設計汲取名師之長,自己認為很不錯,但效果卻不理想。
現在我明白了人家的教案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好。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別人的文本解讀,並非自己所得,而且也不一定適合自己所教的班級。而自己的教案是建立在自己對文本細讀的基礎上的,建立在自己對學生的了解的基礎上的,因而非常適合自己的教學。缺少對文本準確、深入、全方位的解讀,就會缺少對教材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無法讓自己的課堂發出光彩,更無法與學生進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引導學生文本細讀,能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沉潛讀書,注重細節,慢慢讀,細細品,從細微之處入手,從字、詞、句等言語材料的釋讀入手,細致分析言語的表達手法、修辭手法,層層解剖言語內在的組織結構,全力開掘言語的多側麵內涵,這就是文本細讀。
所以,文本細讀是語文老師備課時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有利於從根本上改變上述現狀。
一、文本細讀,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品味文章的動情之處
1.語文老師要走進語言文字,字斟句酌,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語文課本中的一字、一詞、一句、一段,都有著一定內涵。教師的作用就是引領學生透過字麵去探尋字後的“秘密”、字後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
如,小學二年級教材《淺水窪裏的小魚》有這麼一段話,“這條小魚在乎!”男孩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魚扔進大海。他不停地撿魚扔魚,不停地叨念著:“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在乎”一詞扣人心弦。
淺水窪裏的小魚在乎。因為“它們被困在水窪裏,回不了大海了”。“困”是什麼?“困”是一道道淺淺的堤,卻阻斷了小魚躍回大海的路,它們隻能“望洋興歎”。“困”是什麼?“困”是絕境。——“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幹,被太陽蒸幹。這些小魚都會幹死。” “吸幹”、“蒸幹”、“幹死”這是多麼沉重而恐慌的“幹”啊!
小男孩在乎。“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個水窪前彎下腰去,撿起裏麵的小魚,用力地把它們扔回大海。” “走得很慢”是在乎,不停地在每個水窪前彎下腰去是在乎,撿起裏麵的小魚,用力地把它們扔回大海是在乎,“一邊回答,一邊撿”是在乎,“不停地撿魚扔魚”是在乎,“不停地叨念”更是在乎……隻要“這條小魚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小男孩就會在乎,就會接著“不停地”把它們“用力地扔回大海”,這是一種執著的“在乎”。
“在乎”在課文結尾處由男孩叨念出,讓我們看到一顆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一種對生命的悲憫情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牢牢抓住關鍵的字詞,去感悟,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