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下水”文的寫作

教學·教研

作者:趙桂玲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體係的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一個人綜合語文素質的高低,可以用他的寫作能力衡量。作文難教,作文難寫,這是語文教師和學生對“寫作”這個重中之重的由衷之言。多年來,我也曾運用多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實踐證明,“下水”文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老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自己經常動動筆,或者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麼,就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經常動動筆,用比喻的說法說就是“下水”。葉老的這一思想在教法改革的今天,它已被普遍地認同,從而改變了以前小學語文老師“述而不作”的狀況,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教師寫“下水”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實踐經驗證明了這一點。

一、教師“下水”練筆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作文教學效率

越來越多的老師通過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認為隻有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才能跟上時代的進步,一些老師已經大踏步前行,用寫“下水”文的方法來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這樣可以提高作文教學頻率,但是一部分老師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既沒有上進的心也沒有親身體驗和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往往學生在寫作文時,竟用一些看起來正確其實無用的空話來敷衍老師,這樣做隻會把學生帶進雲裏霧裏,學生寫出的文章往往不是沒有具體內容,就是虎頭蛇尾,或是千篇一律,久而久之,有不少學生的寫作水平不但沒有長進,反而從心裏厭惡作文,害怕作文,老師布置作文,學生不知道怎麼寫,這些都與老師的教是有直接關係的,雖然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最直接的原因是老師自己不會寫作文”。教師對學生作的題目,沒有好的構思,沒有好的寫作能力,必然會造成言之無憑,導之無力,學生在聽“講”時沒有要領、想法,如果老師有真切的親身經驗和紮實的基本功,在學生需要輔導的時候給予點評和幫助,或者以身示範親自“下水”,讓學生思考、議論,這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有很大的幫助。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隻有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學生們才能調動自己的積極性,主動尋求知識,因為學生每個人才是自己的主人,每個有經驗的老師都會通過一些方法讓學生對自己的課程感興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師以身作則。

親自“下水”來重視作文教學,為人師表,因為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別強,平時他們對老師特別崇拜,他們羨慕老師的才華,可以說老師的一言一行對他們來說相當於聖旨,所以一旦教師宣讀了或者張貼一下自己的“下水”文時,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好像這“下水”文就是他們語文老師的學識和才能的標誌,於是就會集中注意力,專心地聽、仔細地看,非常迫切看到老師的“水平”以便從中獲得更多的鼓舞和教益。正是由於這種心理的驅使,所以教師“下水”文一張貼,學生便會馬上津津有味地閱讀,興致勃勃地品評。事實證明,如果語文老師真能有勇氣在學生麵前讀一篇自己的習作,那對學生的鼓舞作用不亞於名家名篇。通過實踐證明,凡是教師親自“下水”實踐的班級,學生作文積極性必然高漲,作文的基本功也一定比較過硬,反之,則不可能有這個效果。課下有學生告訴我他們喜歡老師跟他們寫同一篇作文,有了老師的參與,他們覺得有寫作的衝動,迫切的想要寫出好文章,品嚐創作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