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研究為基礎 構建和諧高效化學課堂
教學·教研
作者:張春麗
摘 要:和諧高效型課堂教學,旨在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確實落實“學有所教”、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它是新課程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在教學中構建和諧高效型課堂要以校本研究為前提。
關鍵詞:和諧 高效 校本研究
和諧高效型學習過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在新課程實施和構建和諧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會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問題蘊涵著機遇,我們不能一味回避。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一、新課程理念與現實教學間的問題
1.教學目標難以落實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但45分鍾的課堂畢竟時間有限,而課程內容又很多,一節課探究問題數量有限,那麼多的課程內容,按照新課程的課時標準,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去搜集、去動手、去探究、去交流與合作是很困難的。何況老師對新課程理念認識還不十分到位,對新教材處理能力、設計探究問題的能力也不足。
2.課程體係設置與高考的有效銜接
高中化學新課程教材包括2個必修和6個選修模塊,為了補充教材的不足還設置了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必須選修3個以上模塊,但是高考中題型設置卻沒有涵蓋所有模塊。這必然導致學校甚至一個地區的統一選擇,學生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另外,高考題也很難保證3個選修模塊的試題難度相當,直接導致選修模塊選擇的失衡。但如果完全按新課程方案要求設置,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修,那將會給學校管理帶來很多問題。課程設置、高考模式和學校實際情況三者之間關係得不到很好的均衡。
3.考核評價的多元化與分數至上
新的化學課程標準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評價理念,評價不僅考查知識與技能,還考察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評價的多元性、過程性、開放性和綜合性。目前這些新的理念還沒有完全被社會、家庭、學校理解和支持,衡量學校、教師、學生的標準仍然以分數為主。社會衡量學校依然是看學校的升學率,學校衡量教師也是看所教學生的成績,教師評先選優、晉級考核甚至績效工資都和學生成績掛鉤。
4.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變化和適應
(1)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內容要求相對寬泛、不夠具體,這必然給一線教師在具體教學內容的界定上帶來困難,有些甚至出現理解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