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師德建設 讓教師做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人
教學·教研
作者:康喜瑪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進步,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師素質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教師是進行道德品質教育的教育者,自己必先接受教育,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質,方能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在行動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鑽研精神,發揮敢於與一切困難作鬥爭的思想和作風。刻苦鑽研業務知識,做到政治業務兩過硬,用一片赤誠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人,崇高的師德塑造人。隻有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才能培養出明禮、誠信、自尊、自愛、自信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的人才,不但是實現重要思想的重大舉措,也進一步提高了加強行風建設的自覺性。教育是傳承過去與未來的紐帶,是人類通向文明的橋梁。
如此重要的一個職業,早在唐代韓愈就做出了一個精辟的概括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此語一出,我們便不難發現,當時的人已經把“傳道”放在了教師的第一要務的位置上。何為道?道,是世界的普遍原則,是人類的精神理想。教師既是傳道者,這就決定了他必須在麵對學生時有足夠的“道”,有麵對這個世界的比較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總會受到老師的影響而形成他們個人的思想。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綜合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可見,教師的職業不僅僅是具有教師自身的屬性,也是具有家庭和社會的屬性。教師的職業道德、綜合素質與社會、家庭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新型社會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特別高。教師要端正心態,適應新形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與職業道德水平。我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點水,自身就要有一桶水。了解社會、未來需求怎樣的人才很關鍵,自學和自我體悟也很必要,但經驗的交流效果會更好更有效,也就是教師要與學生多交流,掌握他們的思想發展動向,然後做適時引導。
教育是綱,其他是目,綱舉目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教書育人,“愛”字為先。愛是每個教師必備的教育素養之一,是教育素養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種品質。有愛心的教育是非凡的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每個年齡段的人對愛都有很強烈的需要,尤其是少年兒童。這種需要已經不僅是一種動物的本能,而是人所特有的社會心理需要。愛進入學生的心靈,會在他的心理上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像沐浴在春風中,他感到溫暖,歡樂和幸福,甚至感到生活的美好,從而激起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這時候他會自覺不自覺地接受老師的教導,願意改正自身的缺點,願意積極上進。